原文: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正。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详解类引】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正(传本作“政”)。
这强调的政治和法治基础,意思说修明政治,严守法制,即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
修道保法,是讲先要建立不败之政,曹操注解说:“善用兵者,先自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
杜牧的注解也是这个意思,他说:“道者,仁义也;法者,法制也。善用兵者,先修治仁义,保守法制,自为不可胜之政;伺敌有可败之隙,则攻能胜之。”
这是强调,全胜要有政治保障,确保从政治上立于不败之地,主要表现为:清明的政治,和谐的秩序,可以调动人们大众群众参与战争的积极性;也表现为法度上的严明,有严格的制度,正确的法纪,赏罚公正严明,上下井然有序,士卒训练有素,办事有章法。
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其实在开战之前就胜负已定,曹操与袁绍都制定了安置流民的政策,都制定了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但曹操的制度更能调动人们保护成果的积极性,袁绍要求分其田,必须出人参军去打仗,而曹操分田之后,参军打仗是自愿原则,一个被迫参军,一个为了保护自己的成果自愿参军,动力不一样,结果自然不一样。
李筌从三个方面解读“修道保法”,他说:“以顺讨逆,不伐无罪之国,军至,勿掳掠,不伐树木,污井;所过山川、城社、陵祠,必涤而除之,不习亡国之事,谓之道法也。军严肃,有死无犯,赏罚信义,立将若此者,能胜敌之败政也。”
一方面说要有清明的政治,这是胜败的前提;另一方面他认为这“道”代表打仗的正义性,你没有一个正义的理由,难以鼓舞民众与士兵的参与士气,汉武帝打匈奴,也有正义的一面;第三是讲法制公正严明,赏罚有信。
接下来,讲形兵的方法。
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这个“形兵”的方法,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国土资源论,即实力论,该论以郭化若、吴如嵩为代表;一种是战地论,以阎勤民为代表。
先从国土资源论角度学习。
度,是指国土面积大小。
量,指物产体积多少的升、斗等,是说物产收获之丰歉。
数,是指人口多少,可以征召供养的兵力数量上多寡。
称,是指双方力量上对比的轻重。
胜,是指在国土大小的基础上,物产就会有多有少,人口也有多有少,胜利建立在这些物质基础或实力基础上。
打仗必须有自己的根据地,没有根据地,到处流窜,难以积累自己的实力,难以让自己强大起来,刘备在借荆州之前,进入西川之前,始终处于没有根据地的状态,所以,他始终很弱小,进入西川从此开创了根据地,建立的蜀国。
毛泽东在根据地这个问题上,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根据地就像屁股,没有屁股,总是站着、走着,不能坐下来,这样走不能持久。
毛太祖充分认识到了根据地的重要价值,在后续的战争中,不断发展根据地,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企业做市场也同理,没有根据地的企业,销量始终做不大,企业实力难以积累,也始终缺乏人才,因为根据地企业的造血器官,可以为企业提供现金流,可以为企业培养人才,可以输出模式。
当然,根据地不一定是指地域上的根据地,也可以是某个渠道,也可以是消费者心智上的根据地。
再从“战地论”角度学习这个“形兵”之方法。
度,揣度、推测之意,是审时度势的直觉判断。
量,计量,对战地、环境,或所处情势各项要素的计量、核算和判断,从数据上进行分析,也要计算敌我兵力的对比,资源、将领情况。
数,规律,即天时、地利、人和的盈缩状态,找出敌人、地形、所处环境与情势、气候等方面的规律。
称,称量、比较,对规律进行对比,找出战区、环境中的特点、趋势,以及关系胜负的关键点。
地生度——地,是指地形、处地、情势;是构建“势”的基础,要依赖、凭借或利用现实中的“地”。从现实处境、环境、处地,进行直觉判断,审时度势。
度生量——量,是虚实之势形成的切入点;对战区、处地、情势、环境各要素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计算。
量生数——数,是奇正相生的关键;通过数理统计、分析计算,找出双方地形、气候、情势等方面的规律。
数生称——称,是出奇制胜的决胜点;从规律的对比中,找到优势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称生胜——通过战战地、处地、环境、情势上的一系列分析,确定必胜的形兵方案。
作为战略“形兵”的方法,从国土资源论角度理解,可以帮助组织“识众寡之用”,能够基于现有资源“形兵”,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作为战术“形兵”方法,从战地论角度,针对具体战地上的形兵部署,后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均有具体应用。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镒和铢都是重量单位,一铢和一镒之比是1:576,非常悬殊。
这是说,敌我力量如果悬殊太大,则胜负之分就显而易见,这是基本法则,战场上要以压倒式的投入,以获得显而易见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