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廊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
【详解类引】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这是三条行军布阵的基本原则,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故其主语都兵,即兵以诈立,兵以利动,兵以分合为变者。
兵以诈立。
跟《计篇》的十二条诡计差不多,是告诉我们要给敌人制造假象,让敌人看到的与实际发生的完全不同,以误导敌人犯错误,敌人犯错,我才有以实击虚的机会。
进入实战阶段,必须使用诡计,而不能再考虑什么五事七计,没有那么多知胜的计算,这时候就是示形,制造假象,调动敌人,让敌人犯错,然后突然给他一个“惊喜”,打掉他的士气,打出突破口,获得胜利。
韩信背水一战,关键的是在恰到好处的时间给了赵军一个“惊喜”,前边还没有将汉军赶进水里、歼灭的时候,后方大营被人家汉军占领了,这时候,赵军的心理防线被突破了,他们自己都认为败了;孙子亲自参与指挥的柏举之战,在孙武、伍子胥还在研究怎么打的时候,夫差的弟弟夫概已经带领自己的五千兵马冲上去了,而且大败楚军。
有人说,兵以诈立的说法不符合孙子兵法的原则,不符合孙子兵法“五事七计”、“先胜后战”的原则,甚至孙子说的“知胜有五”也不是靠诈来了,这有点胡说八道的感觉,你自己只关注理论部分,而不懂实战。
在实战阶段,不仅仅是实力、行军、训练,还靠将领的智慧,靠将领的指挥能力,在不断制造假象中,误导敌人,让敌人犯错误,才能实现以实击虚,用自己的石头去碰敌人的鸡蛋。
以利动。
这里的“利”是前文的“全利”原则,要以全利为原则来确定是否动。
何氏注解说:“量敌可击,则击。”
在保证能够全胜的情况下,就果断出击,把握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不要贸然出击,尽量保持守势。
杜牧注解说:“利者,见利始动也”,这并非孙子的本意,不是见利才动,而是要确保对我有利,确保全利的情况下才动。
见利即动,则容易被敌人迷惑,进入对手设计好的路线当中,孙膑调动庞涓的部队,就是先给其利,让他为利动,从而引入包围圈,不过孙膑给庞涓的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利,否则难以迷惑庞涓。
以分合为变者也。
这是讲分兵战法。带兵打仗,兵力始终处在分、合状态中,也是前文讲的奇正,时而分兵,时而又集结在一起,分兵是为了调动敌人,迷惑敌人,让敌人也分兵,集结是为了聚焦力量给敌人致命一击。
曹操注解说:“兵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
李靖兵法说,兵散则以合为奇,兵合则以散为奇。三令五申,三散三合,复归正焉。
毛泽东说,集中兵力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都知道集中兵力以多胜少容易打胜仗,然而每每分散兵力做事;红军以集中为原则,应对敌人;赤卫队以分散为原则,发动群众。
这样就做到了“分合为变”,打开以争取群众,扩大影响,收拢(集中)以应付敌人。
营销也要分合为变,淡季集中做市场突击,扩大影响,做出气势;旺季分散做销量。
对企业而言,无论多少人,淡季永远多余,旺季永远不够用,分合为变则可高效使用有限的人力。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这句是对行军节奏的要求。
其疾如风。
这是讲行动,也可以说是行军,或说进攻,或说撤退。
行军需要速度,进攻或撤退都需要速度,所以要求如风一样迅速。
张预注说:“其来疾暴,所向披靡。”
其徐如林。
徐,是舒缓的意思。
这句说队形或阵型,行列整肃,犹似森然不乱的林木,整齐从容的推进。
李筌注解说:“整陈而行。”
杜牧说:“徐,缓也:言缓行之时,须有行列如林木也,恐为敌人之掩袭也。”
部队在缓慢行军的时候,要有整齐的队形,像树林一样整齐划一,整体移动,给人强大的压迫感,让敌人找不到攻击你的突破口。
侵掠如火。
侵,越境进犯的意思;掠,掠夺物资的意思;侵掠是指进攻。
进攻的时候像熊熊烈火之燎原一样,不可抵御。关键是制造一种不可挡的士气、势能。
怎么样的进攻才像熊熊烈火一样呢?
曹操注解说:“疾也。”就是速度非常快,给人一种势不可挡感觉。
我们经常讲,怎么才能石头漂在水上呢?不取决于石头的大小,而取决于石头在水上的速度,速度越快就可以把石头漂起来。
不动如山。
曹操注解说:“守也。”李筌说:“驻军也。”这是说屯兵防守要像山一样不可撼动。
张预注解应用了《荀子议兵》的观点,荀子说:“圆居而方正,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荀子的意思说,不动的时候,像山石一样不可移动,来犯的人,用哪只角来顶,哪只角就会立即摧毁。
难知如阴。
这是说隐蔽真形,使敌人难以预测,有如阴云蔽日一样,看不见日月星辰,不知我之虚实。
李筌注解说:“其势不可测如阴,不能睹万象。”
动如雷霆。
张预注说:“如迅雷忽击,不知所避。”
姜太公说,疾累不急眼而。
这是说像雷电一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天而降攻击你,你根本不知道该怎么避。
强调两个关键点,一是从高而下,建立起来的势能,你不知他,而他对你很了解,看得很清楚。二是快,快得像雷电一样,你没有躲避的时间。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这是军争之法的基本行动法则,也就是说,行军、进攻、撤退、防守要做到这几个要求,在未战之时的训练中,也要按照这几个战法去训练。
每一个支军队都有自己的战法,都有自己的战术原则,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武田信玄最喜欢《孙子兵法》中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他把风、林、山、火写到了自己部队的旗帜上。
林彪也在实战中建立了自己的六大战术原则。
1、一点两面。
进攻时只攻一点,包围两面(敞开两面甚至三面)。
集中兵力于一点上,采取纵长(点)与分散(面)相配合。那么开始突击时只有两三个排进入战斗,(形成)逐次增兵逐次消耗的“添油战术”,“头尖尾巴长”,形成后劲最大的尖刀。
7/9—8/9的兵力放在点上,2/9—1/9的兵力放在面上;放在点上搞集中兵力的绝对化。
集中兵力打开一个口子,以保证打垮敌人。一点打垮了,其余的就会垮。
只搞自己与自己的点与面的兵力对比,只在两面部署兵力,反对四面包围。四面包围是平均主义,缺乏重点,是逼敌作困兽之斗。
“面”的配置:可以“一点一面”,也可以“一点两面”,乃至于“一点多面”,“三面”,“四面”。可以“有点无面”,可以“多点多面”,可以“点中有面,面中有点”。
中心是为了集中兵力,只讲自己点上 `面上兵力对比,把自己兵力集中在一点上。至于同战场上敌军兵力对比,则可以不占优势。
2、四快一慢。
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敌溃退后)追击要快。总攻开始时间要慢。
“慢”的时间用以侦察地形 `敌情,布署兵力 `火力,进行政治鼓动工作,休息。
不管情况与任务怎样,反正我要准备好了才打,没有准备好就不打。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
不要害怕由于准备而产生的新困难,一不怕(因为自己准备而)敌人工事加强,二不怕敌人增援,三不怕敌人跑了。
不能打急了,打急了就不能实现“慢”字。一开始进攻的时间不准快,只准慢。
不管上边怎么催,总是要准备好了再打,没准备好就不打。
攻击准备时间要超过战斗经过时间。如七天。
(“四快一慢”是攻打四平失利的经验总结。攻打四平时侦察敌情不仔细,未识破陈明仁借鉴了日本人的守城战术。另外,林彪认为发动总攻太匆忙了,使许多战士牺牲在坚城之中。)
3、三三制。
步兵班编为三~四个战斗小组,每组3—4人,老战士、新战士、解放战士结合配置。攻击时以小组为单位,呈三角形队形。这样进攻时队形疏散,减少伤亡
4、三猛。
猛打、猛冲、猛追。
猛打、猛冲:必须拼命打,只管拼命打,第一梯队打不下来就换第二梯队打,第二梯队打不下来就换第三梯队打;照原计划硬打下去。
猛追:(追击溃敌时)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拥上去,发扬冒险精神,不要怕情况不清楚,追就是了。以乱对乱,冒险扩张战果,死追、硬追、穷追。
一切战术中最重要的战术就是死打。打光就打光,完蛋就完蛋。
5、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根据敌人三种不同情况(防御、退却、要退而不退),采取三种不同的攻击方法(不打莽撞仗,要打莽撞仗,半打莽撞仗)。
一种是敌人守:要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再攻击。
一种是敌人要退不退:如果准备好了再打,敌人会跑掉;不准备就打,又会碰不下来。这时应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攻或围而小攻,用一部分和他打,拖住他,使他摆不脱,然后准备好了再大打。
再一种是敌人退:那就要猛追,这时不要等命令,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怕情况不清楚,追就是了。
6、四组一队。
以连为单位,设“四组”——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合起来为“一队”——突击队。
是为了解决攻城战、巷战中的队形问题。同时说明不受四个组的限制,可以灵活运用。
优秀的将领都会因敌,因环境创造一套有效的战法,克敌制胜,让整个部队都知道怎么才能打胜仗,戚继光发明了“鸳鸯阵”抗击倭寇,屡屡得胜。
企业做市场,也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战法,开发市场如何操作,用什么模式,怎么开发,维护市场,怎么管理终端,建立客情,促销推广等,要有自己的一个成熟、有效的套路。
如何你还没有,抓紧总结属于自己的一套战法,让团队到市场上知道怎么干,怎么有效的干。
掠乡分众,廊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
这是激励措施和核心原则。
掠乡分众。
是说打了胜仗,大家一起去抢钱,一起分钱。
掠乡,是说打土豪;分众,是指分田地。把抢来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了,就像曾国藩带兵打南京城一样,攻进城了,财宝、女子都抢了运回湖南老家,这是战前的承诺,最后给朝廷回报说,太平天国太穷了,什么都没有,慈禧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是战争的激励,也是战争的补给,前文说“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就是抢敌人粮食,从俘虏中补充兵员。刘邦攻下咸阳,有了粮仓,他自然可以与老百姓约法三章,因为他不发愁吃饭问题了。
廊地分利。
扩张领域,奖赏给有功的人,这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激励方式,最先登上城楼的人,这座城就封给你了。
悬权而动。
曹操注解说:“量敌而动。”
权,原意是秤砣,这里指衡量、权衡厉害关系的意思。要先权衡、衡量敌人的轻重,了解将领是否贤能,然后再动。
这是行军节奏的核心原则,权衡利害,相机而动,要该快是快,该慢时慢,该隐蔽时“藏于九地之下”,该出击时则“动如雷震”、“攻于九天之上”。
“掠乡分众,廊地分利,悬权而动”这三句,一说就地补给,抢敌人粮草、财富、人力;一说激励士卒;一说因地、因敌而动,权衡利弊之后再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
张预注解说:“凡与人争利,要先量其道路之迂直,审察而后动,则无劳烦寒馁之患,而且进退迟速,不失先机,故胜也。”
做到知敌之虚实,再依据地形规划适合自己的行军路线,就是军争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