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亘村重叠伏击战:公元1937年

众多的抗日游击战中,七亘村伏击战的战果以及在国内的名气都不大,林彪的平型关伏击战是抗日游击战的第一个大胜仗,名气更大。但在战争史上,七亘村伏击战却更享誉世界。英国的军事学家把此战列为世界10大经典战术之一,称赞其为最具创造性和突然性的战例。

七亘村伏击战是在3天之内,连续在同一个地区进行了两次成功的重叠伏击,打破了兵法上著名的“战胜不复”的原则;而有“疯将”之称的王近山(后来又在朝鲜战场打了一场让美军发疯的上甘岭战役)在刘伯承和陈赓的指挥下创造了一个战争奇迹。

实际上,这次伏击战的意义还不止如此。在伏击战的5天前,10月21日晚,八路军就在七亘村被日军袭击,吃了日军的游击战奇袭的败仗。但日军做梦也想不到,八路军竟敢在同样的地方、用同样的招数还给自己,而且还用了两次。

10月26日,当日军的辎重车队通过七亘村时,八路军突然前后夹击,将鬼子压缩在七亘村预设战场的狭小地带。当时八路军步枪手的歼敌数只与其装弹速度有关,而手榴弹只消打开保险盖垂直往下扔就行了,可见此处真可谓恃险设伏。战果可想而知,此战仅用时2个多小时,就毙敌300多人,缴获骡马300多匹和大量军用物资,八路军仅伤亡10余人,投入产出比严重划算。(中小企业打营销游击战,就可以避免资源不足的劣势,小投入、大产出,风险不大,收益不小)

第一次伏击胜利以后,刘伯承判断前方的日军需要弹药和粮食急如星火,日军必然会尽快再向前方运输军需品,七亘村仍然是日军进军的必经之路。但兵法上有“战胜不复”的原则:即不在相同的地方用相同的战法对付同样的敌人。中日双方指挥员都深谙此法,按推理是:我军不敢在七亘村再打,日军也不信我军敢在七亘村还打。

面对这样的惯性思维,刘伯承元帅果断决定“冒兵法之大不韪”,反其道而用兵,第二次重叠设伏。于是,八路军制造假象,佯装撤离远去,随后绕了一圈又溜了回来。

10月28日,日军又进入七亘村地段,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就在第一次挨打100米远的地方,再遭伏击。这场被国内外军事学家赞为用兵典范的七亘村重叠伏击,给日军扎扎实实上了一堂军事原则运用方法的补习课,日军难以想象,在八路军这个对手的战术字典中,任何“原则”都是靠“灵活”来注解的。

历史上没有先例,是因为还没有人创造。从七亘村重叠伏击战中受到启发,营销游击战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奇袭为主、速战速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