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主威

行义示则主威分,慈仁听则法制毁。译:君主如果表彰个人品德,就会分散自己威势;如果听信仁慈说教,就会败坏法律制度。

民以制畏上,而上以势卑下,故下肆很触而荣于轻君之俗,则主威分。

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故下明爱施而务赇纹之政,是以法令隳。

尊私行以贰主威,行赇纹以疑法,听之则乱治,不听则谤主,故君轻乎位而法乱乎官,此之谓无常之国。

明主之道,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法之所外,虽有难行,不以显焉,故民无以私名。设法度以齐民,信赏罚以尽民能,明诽誉以劝沮。名号、赏罚、法令三隅。故大臣有行则尊君,百姓有功则利上,此之谓有道之国也。(出自《八经》)

倡法治反仁治是韩非子思想的核心特征,所以开头就一句“行义示则主威分,慈仁听则法制毁”译:君主如果表彰个人品德,就会分散自己威势;如果听信仁慈说教,就会败坏法律制度。。在“主威”这一小节中,韩非子一些具体的“仁治“现象的危害进行了分析:

1)​ 谦卑下士有损君主威势

臣民因为有法制而畏惧君主,君主却压低自己的权势对待臣下;结果臣下就敢于放肆地触犯法令,把轻视君主的习惯作为荣耀。

儒家追求的是别人敬我而听我,法家追求的是别人惧我而听我;要别人敬我需要我示之以仁,要别人惧我需要我秉法执政。韩非子认为示之以仁的结果是不可控的,多半结果不是敬你听你,而是轻你欺你。

2)​ 以仁挠法会毁掉法治

如果一切按照法制运行,臣民是很难违抗君主的。但当君主以仁爱的名义干扰法治时,公开追求施舍、热衷于枉法贿赂的腐败政治就会取代法治。

3)​ 尊崇私行会分散君主的威势

韩非子认为,航标只能有一个,那就是代表国家利益的君主意志。但当社会尊崇基于品行的私人名誉时,就有了多于一个航标;并且据此施行贿赂寻求捷径化的利益的风气也会相伴而来。这样君主的地位被看轻,法制被官吏破坏,国家就成为“无常之国”。

韩非子针对以上情况开出的治国“药方”是:

1)​ 不允许臣下靠个人品行得到荣耀,不允许臣下因私家利益得到功名

功名的取得,必须根据国家的法制。在法制规定之外,即使有着别人难以具备的品行,也不能得到表彰;所以臣民就没有因私利而得到名声的。

2)​ 设立法度来统一民众,靠信赏必罚来发挥民众的才能

用明确称誉和贬斥的标准来鼓励好事和禁止坏事。名号、赏罚、法令是三位一体的。所以大臣有所作为的话,就在于尊君;民众有了功劳的话,就在于利君。这就叫做有法度的国家。

【评】:

很显然,在韩非子眼里,仁治与法治是水火不容的。韩非子把仁治与“私”画了等号,把法治与“公”画了等号,“公私”不兼容,所以仁治与法治不兼容。但韩非子一直假设君主本人就代表着“公”,这在逻辑上也是有纰漏的。

韩非子应该是依据他观察到的现实情况(即实然)总结出他的观点的,在这个实然世界中,尊私行、沽名钓誉、行贿等行为都是与仁治联系在一起的。而我认为,在应然世界中,法制本身应该是可以体现仁义的,即“寓仁于法”,二者并非绝对的水火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