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EI访谈法

建模中自下而上收集绩优行为的经典方法。它是收集访谈对象在代表性成功/失败事件中的具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详细信息,进而发现那些能够导致人员绩效差异的关键行为特征。

在胜任力建模场景中应用BEI访谈法收集案例信息,要提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 绩优标准确定。即将建模岗位高绩效的标准要求是什么,据此判断哪些人是绩优人群。

​ 访谈对象及其数量。访谈对象就是即将建模岗位上的绩优任职人员,数量参考绩优在岗人数的多少取一定的比例,通常人数控制在5-20人之间。

​ 访谈问题提纲及访谈记录表。编写访谈提纲可以说是关键的准备,可以使访谈有条理,结构化的顺利开展,防止遗漏重要信息。

以下是BEI访谈的流程图:

图4-3 BEI访谈流程图

(1)核心环节一:访谈开场。主要是自我角色介绍,访谈目的、流程和时间的介绍,同时了解访谈对象的核心职责和工作经历,目的是促使访谈对象放松,逐渐进入状态,可参考的问题:

​ 今天访谈的目的是了解过去你工作中的一些事情,特别是做的比较成功/失败的事情,为XX岗位能力素质建模提供输入,大概需要60分钟左右的时间。

​ 简单介绍什么是胜任力模型,模型可以为访谈对象带来的益处,表达公司的投入关注。

​ 询问访谈对象对当下的访谈,胜任力建模是否有疑问,并正向引导回答。

​ 引导进入,请按时间顺序,大致介绍一下加入公司以来的工作经历,每段经历的起始和结束年份,所在部门,岗位名称,所负责的主要工作内容,重点是聚焦建模岗位。

​ 您在这个岗位(建模岗位)上工作了多久?主要职责有哪几项?重要性和时间分配如何?分别用什么指标衡量各个模块的工作成果?

​ 如果10分表示做这个工作游刃有余,现在自己是几分呢?了解访谈对象当下的工作状态。

(2)核心环节二:案例及行为特征挖掘。主要是请访谈对象回忆并谈谈在建模岗位上,过去一段时间最有成就感和最受挫的案例故事,成功的案例需要在2-3个之间,失败的案例基本上1个即可。这个过程需要访谈对象详尽、完整地描述整个案例的具体情景和自己采取的行为措施,结构化收集案例信息最好的方法是STAR陈述法,它是情境(Situation)、任务(Task)、行动(Action)和结果(Result)四项首字母的缩写。其本质上是勾勒出一个清晰、条理的陈述逻辑,帮助访谈对象完整的呈现故事案例,不会遗漏关键内容。

表4-3 STAR案例陈述法详细解释

陈述模块

目的作用

示例

情境(Situation)

事情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了解案例的背景,当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判断事情的难易程度

2012-2018年,公司各个业务条线各自飞速发展,各自建设/租用了众多服务器,后来多个业务关停并转,但服务器资源未有效整合,闲置、使用不平衡、维护成本等问题日益突出,从效率角度需要整合,同时降低成本。

任务(Task)

需要完成怎样的任务

了解需要达成的成果产出,便于最后对比,判断行动的有效性

我作为服务器资源整合的项目负责人,必须在3个月内,实现服务器降量20%以上。

行动(Action)

具体怎么考虑,又做了什么行动

了解详细的执行过程,从中总结和提炼绩优行为特征

接到任务目标后,主要采用以下行动举措:①沟通上级在高层会议上明确宣布且必须配合完成;②找到了各个部门的干系人,了解实际的情况;③做详细的测算,不是一味的同比例降低,而是规定一个下限,结合各个条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目标,将降量和提效结合起来;④……

结果(Result)

最后结果怎样,学习收获是什么

结果对照

经过3个月的努力,整体达成了25%,不仅实现了目标,而且还跟兄弟部门建立的良好的信任,我总结下来,主要有三点……

掌握并熟练运用STAR法则,可以有效的提高案例收集的质量,在这个环节,可参考的问题:

​ 您的经历丰富,业绩也很突出,请给我们聊一聊在这个岗位上最近1-2年内,自己完成的很有成就感的几个事件吗?先从第一个开始,同样的问题逻辑可以询问失败故事。过程中也可以灵活调整为:受到上级重点表扬/批评的事件。

​ 我们可以给这个故事起个名字,方便记忆,当时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呢?你在这件事情上的角色和任务是什么呢?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呢?

​ 当时面临的比较大的几个挑战/困惑是什么呢?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自己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是怎么想的?采取了哪些自己认为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克服了困难呢?

​ 当时为了完成任务,还做了哪些动作呢?你觉得这背后是哪些能力素质帮助自己取得了成功,可以举个例子吗?

​ 整体事件认为比较大的几个关键转折点(推动变化点)是什么呢?自己都主要做了什么助力了事情的转折推动呢?

​ 自己在这个事件中有哪些总结和收获呢?

(3)核心环节三:回顾确认。这个环节有时候常常被忽视,但其实非常重要,一方面通过回顾总结,让访谈对象再次确认、澄清和总结,是一个从发散到收敛的过程,总结自己成功的“三板斧”,有时候过程中讲的内容会跟自己的总结有偏差,这也是前后对应检核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检核访谈人总结提炼的能力项是否准确,避免主观理解带来的偏差。可参考的问题:

​ 请你总结一下,这个岗位胜任绩优,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有哪些呢?为什么重要呢?或者灵活问法,总结一下自己过往取得的业绩,过程中自己最有效的执行动作有哪些呢?

​ 如果对一个岗位上的新人,结合自己的成功经验,对他会有哪些做好本职工作的建议呢?从个人应该怎么做的角度。

​ 在工作中,有没有比较佩服的人,你欣赏他的点在什么地方呢?或者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整体BEI访谈结束之后,收集了大量的案例材料,需要从中提炼胜任力词条并梳理行为特征,专业术语叫编码分析,该方法严密但复杂,对访谈资料质量,编码人员能力,数据标准都有极高的要求,作为企业内的建模人员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其实一个敏捷、简单且有效的方法是,在分析访谈资料阶段,将原始访谈内容,按照行动举措进行拆分,然后从中分析提炼胜任力词条及特征表现即可,具体的词频统计,分级表现,指标合并等工作可在后续再单独确定。

表4-4 BEI访谈记录胜任力词条提炼表

序号

访谈内容记录

胜任力词条

行为特征描述

1

当时新业务条线刚刚成立不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客户数量,但是相应的管理机制,例如预定流程、合同管理、结算等均不够完善,当时老板需求不明确,自己就根据自己的理解,本着优化提效的初衷,通过不断的设计雏形,反复找老板主动沟通,一点一点修改逐步完善并建立起来。

主动积极

面临工作中的不确定性,能够从自身掌握的情况出发,不断尝试,寻找解决问题方法。

2

这个过程中其实还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垂直赛道中玩家不多,彼此都在摸索,相同点和借鉴点很少。不过宽度上有类似的互联网行业,给了我们启发,我们就从宽度上去对标,定位用户,再加上自己的创新迭代,不断验证自己的想法,不断反思,最终得到可落地的方案。

创新能力

解决问题不局限于本领域,能拓展摸索,对比借鉴,创造性解决问题。

在对访谈记录拆解分析之后,得到了大量的胜任力词条,要对这些素材筛选和整理,进行最终的词频分析,词频分析的方式根据访谈对象类别的不同而不同。

如果访谈对象全部是绩优人员,这样做可以减少访谈量,那词频分析采用绝对型词频统计,即提到某个胜任力词条的人数占访谈对象的总数。即访谈对象假设是10人,其中6人提到了创新能力,那么“创新能力”绝对词频率为60%。统计各个胜任力词条的词频率,然后进行从高到低的排序,一般意义上以60%为分割点,低于这个比例的将不纳入胜任力模型中。

如果访谈对象是采用绩优组和绩普组对照访谈,那词频分析采用相对型词频统计,即某个胜任力词条在绩优组的绝对词频率减去相同词条在绩普组的绝对词频率。例如主动积极,绩优组词频率50%,绩普组为20%,那“主动积极”相对词频率为30%。一般意义上以30%为分割点,超过这个比例,表明某个胜任力词条具有较高的区分度,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使用相对词频分析的情况下,要以绩优组绝对词频统计为辅助,因为某个胜任力词条首先要在绩优人员身上有体现。

表4-5 一线班组长岗位胜任力词条词频统计示例表

词条名称

绩优组绝对词频率

绩普组绝对词频率

相对词频率

高效执行能力

80%

45%

35%

客诉处理能力

77%

40%

37%

现场管理能力

70%

50%

20%

绩效面谈及辅导能力

68%

30%

38%

抗压及情绪管理能力

66%

35%

31%

员工培养能力

65%

40%

团队激励能力

65%

30%

35%

认知能力

50%

18%

32%

以一线班组长胜任力词条词频分析为例。假设访谈对象仅为绩优组,除认知能力以外,其他词条词频率均超过60%,入选胜任力模型。假设对照访谈,相对词频率超过30%的高效执行、客诉处理、绩效面谈辅导、抗压情绪管理和团队激励入选,认知能力虽然也超过30%但它在绩优员工身上无明显体现,因此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