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通过发言人宣布,同意对中国输美轮胎采取特保措施,在未来3年内征收25%~35%的特别关税。9月15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对美部分汽车、肉鸡产品发起贸易救济立案审查程序,估计将对美国汽车和肉鸡加征的关税金额与中国轮胎被加征的关税金额一致。有报道评论,中国并不想与美国发生贸易战,否则,中国就应该对美国大豆征收报复性关税。众所周知,大豆才是美国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出口产品。可是,中国为什么不对美国大豆征收报复性关税呢?
美国大豆汹涌而来,东北大豆节节败退。2009年国储收购了几百万吨东北大豆,结果却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仓储与资金压力巨大、东北本地油厂停产、进口大豆抢占东北大豆退出的市场……要知道,东北大豆困局的由来正是自WTO放开关税而始。如果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而奥巴马宣布要对中国轮胎加税,给中国政府一个极好的加征大豆关税的机会。中国政府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机会呢?
我认为,在物价与东北大豆两者上,中国政府更看重物价。
豆油占中国食用油消费40%以上的份额。东北大豆大概只占中国榨油大豆总量的10%左右。如果中国政府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东北大豆远远不能弥补进口大豆缺口,这势必导致豆油和豆粕的价格大幅上涨,带动其他食用油品种及猪肉的价格上涨,食用油和猪肉价格上涨将直接提升中国的物价指数。
从这件事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政府的矛盾心理。这也是为什么三农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喊得轰天响,中国从国外进口的大豆却连年增加的原因。许多人对此忧心忡忡,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堪忧,中国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大豆进口,殊不知,大洋彼岸也在发出类似的声音。近年来,来自中国的农产品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已经使美国的果菜农户不堪重负。生存压力终于促使他们破天荒地联合起来,游说国会,以求联邦政府提供补贴。
少为国人所知的是,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变得越来越强大。2004年,美国《远东经济评论》称中国农民撼动了世界市场。在中国的大片沿海地区,传统的粮食种植地逐渐让位给果园和蔬菜大棚。中国的耕地只占全球的7%,但是在保证粮食自给的前提下,中国的瓜菜产量现在已经占到全球的一半,是印度的6倍、美国的12倍。和1995年相比,中国的粮食耕种面积减少了10%,但是蔬菜种植面积激增了89%,水果种植面积增长了16%。美国人厨房里的支柱食品,如大蒜、西兰花、生菜、草莓等,都是由中国农民提供的。
其实,中国的大豆问题和美国的果蔬问题都由于一个根源:国际化的农业分工。中国在需要大量耕地、大量投资、机械化作业的传统粮食作物上不占优势,除了大豆,中国的小麦进口也在大幅增长,大米和玉米的出口持续下降。但中国在劳动密集型、高附加值的果蔬和水产品上则有很强的竞争力。农产品市场的地球板块发生了剧烈移动,变成以劳动力为导向,而不是以耕地为导向,发达国家的果蔬业如果没有国家补贴,根本不可能与发展中国家竞争。
2009年,中国的大豆进口虽然仍在大量增加,进口总额大概是400多亿美元。但是中国农产品的贸易逆差却只有130亿美元,而且和2008年相比还下降了29%。也就是说,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足以弥补75%的进口。而且,国际化的农业分工整体上来说对中国是有利的,中国可以节约耕地,赚取更高的附加值。所以说,从国际化分工的角度来看,中国也不应该限制大豆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