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nefin框架(肯尼芬框架)是一个概念性框架,最早是由威尔士学者Dave Snowden在1999年供职IBM时提出,用于管理和组织战略领域。它以人、体验、情境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用于诊断因果关系,以此辅助决策。该框架提供了五个问题和决策背景。如图6-9所示。
图6-9 Cynefin框架
(一)简单-Clear
因果关系显而易见,模式重复并保持稳定。方法是感知-分类-响应。管理者可以对事实进行评估和分类,运用最佳实践来作出决策。但要对情况变化保持警惕,避免受限于固有的观念和想法。
(二)繁杂-Complicated
因果关系明确,但并非人人都可以看到,方法是感知-分析-响应。需要对事实进行调查、分析、评估。正确答案可能不止一个,选择较好的做法即可。管理者要摒弃“最佳方案”的思维模式,避免陷入“分析瘫痪”。
(三)复杂-Complex
绝大多数创新组织都处于此种情境。复杂的关系中包括未知的未知因素。没有明显的原因与结果,也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因果关系只能被回溯,不能提前预知。人们无法找到正确答案,但可以发现启示性的模式,解决方案将以浮现的方式产生。
在复杂的环境中,人们应该探测环境、感知情况并以行动予以响应。这种风格采用了新兴的实践;随着复杂环境针对多种刺激因素作出反应而发生变化,以及曾经有效的做法可能在下次不再奏效,这些新兴的实践允许反复进行“探测—感知—响应”这一循环。
管理者需要创造一个有利于探索的环境,鼓励创意和创新,快速进行试验,重视迭代、反馈和响应,让一些模式自然浮现,然后从中选择。在这种情境中,如果管理者强制性地推进行动计划,很容易陷入失败。
(四)混乱-Chaotic
没有系统级别的因果关系,原因与结果并不明确。情况过于迷惑,仅是等待无法了解情况,方法是行动-感知-响应。第一步是采取行动,尽力稳定局面,然后感知到某处存在稳定性,并采取措施使混乱局面过渡到复杂局面。在处理危机的同时,抓住机会进行创新。在摆脱混沌情境之后,要停止指挥的管理方式,避免出现“崇拜领导”的现象。
(五)无序-Disorder
如果因果关系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就认为系统处于无序状态。无序的关系缺乏明确性,可能需要将其分解为较小的部分,而这些部分的背景与上述四个背景中的某个有联系,然后采取与各子情境相适应的决策方式,同步处理。简单与混乱实践的一线之隔是灾难性的,骄傲自满导致失败。
Cynefin框架有助于识别行为,如探测、感知、响应、行动和分类,这些行为有助于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提供行动指导。肯尼芬框架能够帮助管理者理解其所处情境的特点,灵活调整自己的领导方式,学习接受事物的复杂性,拥抱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