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之前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原文: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详解类引】

这段讲攻和守,孙子告诉我们攻守的最高境界就是,守则藏于九地之下,攻则动于九天之上。

这是说,守则让别人没法与你争,没有空隙可乘,没有“虚”部可击;捕捉到战机,或发现市场机会,进攻则犹如横空出世一般,势不可挡。

也是讲什么时候攻,什么时候守,孙子他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就是说意思是,使敌人不能胜我,要做好防御方面的事情;敌人暴漏弱点,我可以胜敌,就要发动进攻。

但这里的关键还是从“己”出发做好自己,第一,做好充分的准备,先把基础工作做扎实,训练、阵法演练等;第二,敌人没有暴露弱点时,或说战机没有出现时不要贸然进攻,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敌人看出自己的“形”。

曹操注解说:“藏形也。”

杜牧说:“未见敌人有可胜之形,己则藏形,为不可胜之备,以自守也。”

把自己的虚实隐藏起来,让敌人先动,暴露他的虚实,我再抓住战机攻击他,曹操说:“敌攻己,乃可胜。”也就是说,你把兵力隐藏起来,等敌人动起来之后,就会暴露他的兵力部署,可胜也。

这攻守之间,前提还是先立于不败之地,没有战机就等待,等待的过程中一定是严防死守,不给敌人可乘之机,否则,敌人的战机还没出现,你已经被打败了。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这句争议比较大,简古本与今本内容完全相反,简古本是“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是说采取防御,是因为兵力不足;采取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是说,在同等兵力的情况下,用于防御则兵力有余,用于进攻则感到兵力不足。

曹操认为,我之所以守,是因为力不足;我之所以攻,是因为力量有余。

一般而言,攻方消耗比较大,需要的兵力也比较多,守方消耗比较少,同等的兵力情况下,守方就显得有余了,这是很多军事家的结论。

孙子的原意是什么已经不得而知,但从整部兵法来看,孙子强调要把握战争的主动主动权,也就是说,他并不认为兵力不足就要守,关键还要看对手怎么样。商战中,360周鸿祎是个常胜将军,但从实力上来讲,360并不及对手,那他为什么能够常胜呢?关键是对手“太笨”,某种意义上来讲,对手的能力不配为将。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九,是虚数,藏于九地之下,是说把自己藏得很深;动于九天之上,是说把自己攻击的势能制造的很高。

善于防守的人,将兵力隐藏的很深,让对手看不出破绽,看不出兵力的部署;善于进攻的人,则可以创造极大的势能,让敌人没法迎战。

这句先讲藏,后讲动,是讲善于进攻的人,首先要先立于不败之地,先把自己保护好,把自己的虚实、兵力部署藏起来,让敌人无法摸清,让敌人看到的都是假象,然后当战机出现时,再给敌人致命一击。

王翦灭楚,部队每天除了日常训练之外,就是“踢球运动”,这样僵持了一年多的时间,但他始终有准备,随时可以发动进攻,等楚军松懈之后,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攻击,一举灭楚。

守,要让别人抓不到缝隙,攻,让对手没有防守的能力。这就是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

“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最后总结说,能保存自己而且取得完全消灭敌人的胜利。

这就是孙子的攻守全胜思想,先立于不败之地,再抓战机发动攻击,不一定非要等自己实力大于对手再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