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升维的时代,向中国致敬

相信思想的力量,认知才能升维。否则,只有庸俗经验主义的自吹自擂。

孙武写出《孙子兵法》时是29岁前,没有参加过任何战斗,被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闾,阖闾听说孙武是个没打过仗的年轻世家子,并不愿见。伍子胥推荐了七次,阖闾才答应见一下。公元前512年,孙子见阖闾讲解兵法十三篇。虽然《吴越春秋》记载云孙子“每陈一篇,王不知口之称善”,但我更相信《史记》的描述是真实的。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这就是孙武练兵,斩吴王二宠姬而成,留下“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名言的故事。这才有“於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这个2500多年前的历史事件里,蕴含着营销社会轨迹的全部道理:兵法是对战争规律的总结,与总结者是否实际参与过多少战斗,没有必然关系,这是人类思想能够脱离“个体经验”而进入“抽象经验”与“集体经验”的独特之处,不可不知。

孙武在吴国6年,做了多次战争前的布局、准备、运作,才在孙武唯一的一场战争、也是春秋晚期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一场战斗——柏举之战中,与伍子胥一起统帅吴军以少胜多,攻入楚国郢都,等于让楚国亡了一次国。

这个故事的启示是:取得大成功,需要运作与等待,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战斗之前,不是有了一本兵书,就马上可以打赢一场战争。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老司机也要按规律与规矩办,才能成功。兵法与战争是两回事儿,不可不知。

理解了思想与实践的真实关系,才能知道如何发挥思想的力量。相信思想的力量,不是让人纸上谈兵或者唯本本是从,而是相信思想揭示的规律的力量、规矩的力量,认识规律与规矩的思想背后的逻辑力量。

思想、知识不会自动变成行动,行动需要人在各种意外与不足的环境下,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才会达成预期的结果。有时,想明白的未必能干明白,想不明白的可以干出大事,干出大事的未必能说明白。有人用语言思考,有人用文字思考,有人只用行动思考。做成大事的绝不会是个头脑不清楚的傻子或愣子。

所有的失败最后都可以归结为认识水平的不够。表面看,很多失败是资源不足,但资源不足却要去做一件事,与历史上的以少胜多战例是一个逻辑:敢于以少胜多,这是一种可贵的勇气,无可厚非。但如何以少胜多而不是“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就是思想的力量,孙武的柏举之战(包括伍子胥假吴灭楚的复仇故事)就是思想力量的完整演绎。

营销是和平年代的战争。要打赢一场营销战,让一个品牌超速崛起,也是一场战争,需要更多、更持续的思考的力量。今天的领先企业,从巴菲特、比尔·盖茨、李嘉诚到BAT们,他们运营企业、运作市场的实践里,无不闪现领先思考的印记。

在当下中国,认识到思想的力量,相信思想的力量,就已经是认知的升维:比那些用自己的教训去给别人提供经验的莽撞者,相信思想的力量就是一种战略升维。战略升维将带来视野的升维、认知的升维、能力的升维,自然就具备了降维打击或降维竞争的前提。

人们喜欢谈论降维打击的各种案例,我却更希望读者认识到降维攻击之前的认知升维:没有认知升维,就不会有降维打击。降维打击并不神秘,也不是新鲜事,就是以石击卵、杀鸡用牛刀的新说法。

这套“中国营销脉搏”,到2017年画下一个句号,却是一个开始:未来十年才是中国新营销登堂入室、形成新理论体系的开始。要特别说明的是,未来十年的中国营销,已经不仅是登中国的“堂”,而且要入世界的“室”,中国企业全球化、中国品牌世界化的时代正式开启了。

主流换挡、共享经济、需求链、新零售、互联网下半场、知识革命、认知升维,这些构成新营销的关键词,是未来十年影响中国商业格局的力量,中国新一代品牌将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完成新一轮规模化的征途。未来十年,我们将创造、参与、见证新一代超级品牌的诞生。

2017年,《战狼2》创下票房56.8亿元的历史高峰,这是消费文化转向的证据。《战狼2》为什么能创下如此传奇的票房?因为这部影片在传递当今中国主流社会需要的精神形象,这个形象的名字叫:中国。

中国不再是那个落后的追赶者、后发的学习者,而是创新的引领者,自信的主导者。中国实力的崛起,会带来中国文化的崛起、中国消费的崛起。除了需要更多的品质生产者,中国式营销也会成为国际领先的“最佳实践”。

这是我要把2014-2017年这四年题记为“向中国致敬”的缘由,也是我对中国营销的新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