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自己的公众号之前,老苗也是个不爱发朋友圈的人。
过去,人们对朋友圈的兴趣比现在更浓厚:吃饭前先拍照,到个新地方晒一下,买件新衣服嘚瑟下,晒娃的,晒心情的,都比现在疯狂的多。
于是有朋友就问:“怎么不见你发朋友圈啊?”还有的问:“你们这些人是不是走高冷范儿啊?我也认识几个牛的人都不怎么发朋友圈。”
还看到有微信文章说,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都是“不浮躁”的人、“深度思考”的人云云。这纯粹就是胡扯了。
发朋友圈这事,让老苗想起唱KTV。以前咱们成群结队去K歌,有些人喜欢做麦霸,有些人偶尔亮两嗓子,还有些人就是不唱,躲在一边默默喝酒或者跟人聊聊天。
那些不唱的人有极小可能是觉得K歌无聊,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他不知道该唱啥,怕唱了反响不好、自己也不满意、或者跟自己固有形象冲突。
而不发朋友圈往往是同样的心理,为什么一些“大牛们”更不喜欢发朋友圈,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包袱,更难找到适合的分享内容和展示内容。那些找到了适合内容、找到了适合语境的大牛们,发起朋友圈来往往也是“麦霸”级别。
分享内容从不限制于身份、背景、职业等等,只限制于内容本身。
许多新媒体绞尽脑汁把想要提高的朋友圈分享率,推导出了一套又一套方法论,当你照搬使用时,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隔靴搔痒的表面功夫很容易变成玄学,触发分享意愿的按钮,讲究的是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