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1 系统执行力的“四轮驱动”
四轮驱动系统,是方法层面的东西,主要用来管人理事,提升团队的执行力,从而达成销售,如图5-1所示。
(一)“四轮驱动系统”之目标系统
这个模型的第一个模块是“目标”。企业营销与管理,无不是以目标为前提,没有目标的团队,就没有前进的方向;目标是指引团队前行并为之奋斗的动力;就营销层面而言,目标还包括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常见的结果目标包括销售额、增长率、完成率、周转率、毛利率等。常见的营销层面的过程目标包括网点开发、终端建设、推广、新品上市、人员流失、客户流失、培训场次、团队建设等。当然,过程目标与结果目标根据企业的不同,其差别是比较大的,不能一概而论)。
有很多企业,店铺是没有时段业绩的,没有时段业绩就没有时段目标,当你的员工脑海中没有“12点我要卖到2000元”的这种概念,那么他从10点钟就一定在想“12点的时候我要吃点啥”并且一直纠结到12点。那么12点过后呢?就会开始想“下班去哪里逛街”“明天休息和男朋友去哪里玩”或是“晚上吃点啥”。
如果你的店铺没有上午工作目标,那么你的员工上午的工作目标就是“熬到中午吃午饭”。如果你的店铺上午10:30没有业绩目标,那么你的员工到了10:30就会想“还有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吃饭了,该吃点啥?”然后员工a找到员工b开始探讨,并且一直纠结到12点。时段目标的作用是提醒员工,紧盯目标,团队有了共同的目标才会一起努力,为了达到一个数字去使劲儿,彼此加油。关键一点是时段目标永远是员工自己要的,别下命令,学会“把领导要转变成员工要”就是引导员工自己要业绩,道理很简单,“儿子,下次要考一百分,否则我打断你一条腿”和“爸爸,我下次一定要考一百分,我特别有信心!”起到的作用肯定是不同的。
制定目标,学会把目标的管控落地,以便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可以把业绩时段播报:
每一时段向店铺的所有家人汇报店铺的即时业绩,这相当重要,设定时段目标的作用能否真正发挥,全看时段汇报能否持之以恒,时段汇报其实就是一种跟进和督进的手段与方法,有的店铺有时段目标,却没有时段跟进和时段汇报,那这个店铺的时段目标就形同虚设,因为员工不会去做领导不重视的事情,啥叫不重视?没有跟进,没有督进就叫不重视,不管你的店有多大,多重要,地理位置多好,多么有战略意义,你要执行的事情多重要,甚至关系到店铺乃至整个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一旦没有督进,没有跟进,就会没人做、没人管,比方说北京的雾霾天气。
比如可以采取如下具体话术:
“亲爱的战狼队的家人们大家早上好!截止到上午11点钟,我们已经摘下了4个苹果,2个西瓜,超额完成了一个苹果,下一时段我将冲刺3个西瓜,请大家注意相互提醒连带销售,大家有没有信心?”“有!”“战狼战狼!”“数我最强!”
汇报业绩一定要有欢呼,这个欢呼一定要在晨会上演练,每一次演练都一定要有状态,没有状态是绝对不能散会的,有些店铺的晨会开久了之后,得过且过,这是不对的,这就需要监督人的严谨了,严格就是大爱,该严格的时候绝对不能含糊。
(二) “四轮驱动”系统第二个模块是计划系统
有了目标,并不意味着团队具有执行力与销售力,因为不把目标分解成计划,团队也就缺乏行动的依据,工作也就毫无章法可言;一般而言,营销层面的计划主要遵循“五到”原则,即目标分解成计划必须“到人、到产品、到区域、到渠道、到时间”。这种计划,严格意义上讲,是“结果型”计划;作为营销系统的管理,还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过程型计划”,即市场推广计划、新品上市计划、渠道开发计划、终端建设计划、团队建设计划、终端爆破计划、培训计划等。
这里给大家推荐几张作者屡试不爽,用得比较多的标准化表格。各位读者可以在作者的逻辑上自主加工和升级。如表5-1至表5-6所示。(作者备注:表格提供的是一种逻辑,一种思考方法,越是有用的表格,越不在于它的细节对于企业的匹配性,而在于它提供的分析方法对于企业问题是否具备实用性)
表5-1 区域市场关键指标自测表
表5-2 经销商经营绩效诊断表
表5-3 区域市场年度推广计划一览表
表5-4区域市场2018年广告投放一览表
表5-5区域市场管理提升计划
表5-6 旬/月度工作计划/总结表
(三)“四轮驱动”的第三个模块是“标准系统”
新零售指导下的实体门店,标准系统极其重要,如图5-2所示。《360度门店管理系统》:
图5-2 360度门店管理系统图
{“多渠道”中“微营俏”应为“微营销”?}
家居建材的门店标准化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如上图所示。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比如开店流程、经营管理、硬件建设、日常销售管理、店员管理、多渠道管理、日常推广、销售技巧、售后服务、培训体系等。
单从操作层面而言,对于日常的营销层面,主要是如下五大系统:
一是团队管理激励系统;
二是销售成交系统;
三是推广促销系统;
四是店面靓化系统;
五是售后服务系统;
上面五大系统,门店可以将他们形成五本标准化操作手册,也可以汇总成一本操作手册。这本手册(或者五本单行本)是培训的教材、管理的依据、考核的标准、行动的指南。教材可以随时升级,3~6个月重新梳理一次。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要想让这本标准化的操作手册真正变成团队的执行力,从而最终转化成销售力,需要管理层做出巨大的努力。一般而言,团队只会做被激励的,不会做被期望的。所以,手册要想最终形成销售力,导入教练式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教练式的学习分成两个部分,教与练。
“教”的部分是指系统的学习,包括培训知识、导入模板、演练、形成操作手册、落实行动计划,课后考试等。
教练式的学习关键是练,只有这样,标准化的东西才能最终形成执行力。练的过程包括但不限于启动大会、拓展训练、军令状、过程辅导、PK竞赛、监督执行、效果验收等。
(四)“四轮驱动”最后一个模块是“激励系统”
站在营销角度来说,激励系统主要包括底薪+考核工资+提成工资+PK奖金+福利+分红+股权激励;
底薪主要包括工龄工资与岗位工资;工龄工资顾名思义,只与工作年限挂钩。而岗位工资与行动级别挂钩。一般而言,底薪部分不参与绩效部分的考核,只与出勤率有关,比如迟到早退或请假等。
过程考核,一般而言是指对重点工作的KPI提炼,比如网点开发、终端建设、产品推广等;什么是过程考核?我们看看肯德基或者麦当劳厕所门背面的“清洁规定”就明白了;那里有一份对照表,清楚规定了清洁的标准与次数;完全量化可执行。
提成一般而言,当然是指基于业绩的提成,但是从操作层面而言,可以按时间维度进行分解,比如月度、季度、半年、年度等;按增量维度,可以分解成基本提成、台阶提成与超额提成;按产品维度,又可以分为高价值产品提成,促销产品提成与一般产品提成等。也就是说,根据产品的利润贡献,来确定提成的比例。
PK奖励更多是在销售竞赛的时候设置的激励方式,比如评选销售之星、服务之星、新品冠军等;如要需要再一次的细化,也可以按增长率、销售额、进度、服务能力、终端形象等进行PK奖励;需要强调的是,PK奖金的兑现一定要尽量遵循“广而告之、微言大义、及时性、现金性”四大原则;并且利用例会、微信、短信等工具第一时间发布,让团队弥漫着一股“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福利则是对团队进行精神抚慰的一味润滑剂。营销团队虽然是以销售为目的,以金钱为纽带,但福利与文化建设,使得团队的氛围少了剑拔弩张,多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营销层面的福利设计,没有固定的规律,常见的包括生日party、迎早迎餐、团队拓展、国学堂等。
分红与股权激励则是近年来对高管的一种激励方式;具体细节就不多说了。一般而言,中底层员工激励偏向于底薪+提成+过程考核+PK奖励,高层员工偏向于分红与股权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