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并不适用于产业地产,小弟对决大佬,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中小产业地产商/园区运营商做到“三拼三不拼”,不失为明智之举。
这“三拼”是拼园区品质、拼园区特色、拼园区耐力。
1.拼园区品质
什么构成园区品质,无外乎园区的硬件建设与软性管理。硬件建设涉及园区规划设计的前瞻性与合理性、区位交通的便利性、载体空间及配套标准的适用性、设施设备的性能质量、建筑品质与环境装饰等。软性管理方面涉及园区物业管理、商业配套服务、产业运营服务,等等。此外,智慧园区则兼容了园区的硬件设施与软性管理。
园区品质是行业竞争中最基础与最硬核之处,需要一定创新,更依靠匠心打造,也需要事业情怀的支撑。
2.拼园区特色
如果说评价园区品质会有多个固化指标,甚至说是对匠心的评鉴,那么园区特色是相对宽泛和灵活的,是对“创心”的评鉴。拼园区特色就要突出园区的差异化或者独特调性,这个差异化与独特调性可能是园区建设应用了新技术、园区营运采用了新模式、园区招商推出了新政策、园区服务实施了新举措……也可能是园区建筑产品类型独具特色、建筑环境怡人诱人、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公共平台夯实落地、运营服务持之以恒、创业投资孵化获益……
园区的特色有时候是十分明显的,一看便知、一听便响,但有的特色需要挖掘、包装和持续地宣传推广,并从园区的亮点逐渐形成园区品牌的组成部分,特色多了、亮点多了,园区品牌资源树越繁茂,园区品牌越强势。其实,园区品牌打造就是口碑营造的过程,通常说“口碑口碑,三口成品;好口碑多了,品牌就出来了”。以园区特色为基底打造的园区品牌,是差异化品牌、专业化品牌,业界及目标群体(企业、政府及相关客群)寻找的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深圳星河World几年间一手营造文化氛围,一手推进产业运营,项目成了复合功能的产商副中心,商业、产业、文化融为一体,品牌迅速铸成并成了业界亮点。东莞松湖智谷看上去很美的大厦却是生产加工厂房,工业上楼成了园区最大的特色与卖点。
3.拼经营耐力
高周转、快回报是地产界挥不去的经营原则,以碧桂园、万科、融创为代表的地产诸强把此追求经营到极致。但高周转、快回报恰恰与园区的基础营建逻辑不相吻合,相对而言,产业园区是个慢工细活,偏向长线与“慢钱”业务。笔者在与碧桂园、万科等企业的沟通中了解到,他们想做产业地产业务,也投入了相当财力、人力与精力,但在经营理念、业务逻辑与营运管控上,仍然脱不开传统地产架构的禁锢束缚,高周转、快回报的系列指标像一把利剑始终悬压在头顶,让产业地产业务一直处于徘徊、摇摆之中。
与大佬相比,中小产业地产商虽然也看重高周转、快回报,但没有那么极端,尤其是中小产业地产商必须做好一个或几个单体园区项目,才可能在区域和行业立足,所以需要在实现高周转、快回报和打造精品园区之间寻求平衡。基于此,这些小弟级别的中小产业地产商必须保持耐性,拼耐力、拼定性、拼长期向好经营,方能在与大佬的对决中寻得发展空间、保有胜机。静下来、稳下来,积蓄能量、伺机爆发。
而“三不拼”指的是什么呢?中小产业地产商/园区运营商与行业大佬不拼资源、不拼规模、不拼地块即是务实之举。
1.不拼资源
我们都清楚大牌企业、大型园区往往在产业资源上具有优势,无论是早先拥有的资源还是后期整合的资源,这就是“大牌”先天具备的人脉、资本、品牌优势的集中体现。
伴随恒大电动汽车面世并以此在各地拓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园区),2019年11月,恒大在广州召开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合作伙伴高层峰会。峰会云集了来自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206家汽车产业龙头企业,包括13家世界500强企业,广州市市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也亲自前来为峰会助威支持,会议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影响之广,堪称世界汽车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史诗级“聚会”,如图13-1所示。
图13-1 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峰会主席台合影场景
碧桂园2016年千亿元科技小镇战略开篇启动就集聚思科、富士康等全球产业大佬和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创新工场的缔造者李开复博士也前来助威,这不是每家产业地产商都能搞定的。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风口浪尖上的机器人产业的龙头新松机器人公司凭借自身的产业IP,实施产业资源拓展战略,让新松机器人产业园迅速在各地开花结果。
中小产业地产商没有那么大的综合实力与光晕效应,不大可能吸引和拥揽一批顶尖“政产学研资”的资源在身边,寻觅对等的资源合作,将资源整合做得更务实、更扎实,待自身实力与品牌逐渐成长,能够与行业大佬比拼之时,再吸引、整合一批高端的“政产学研资”资源,展开更高阶的行业竞争。
2.不拼规模
招商蛇口“前港、中区、后城”模式可以再造一个城市,华夏幸福的每个产城项目都在数十平方公里以上,碧桂园一出手就要千亿元打造全国上百个科技小镇,联东U谷已在全国建设200多个园区……请问,你家产业地产业务有这等规模实力吗?
规模即体量(整体规模与园区单品体量)。产业地产建设讲究分量、体量和流量,体量不够,单个项目的分量要足、含金量高,要有吸引眼球的USP(有长效USP、短效的昙花一现)。分量足了,也可以引人关注、吸引流量。
3.不拼地块
产业地产商都想进驻好区域、拿到好地块,同为产业地产商,小弟在与大佬同场竞争时,很难占得先机,难以抢得发达城市的优质地块、理想地块。小弟在与大佬的地域竞争中,拿地策略可以不同,面对存在竞争关系的大佬,你在一线城市,我在二线城市,你在二线城市,我在三线城市;同在一个城市竞拼,你在一类中心地块,我在二类次级地块。小弟拿取的地块不如大佬,就输在起跑线了吗?地块好当然好,但地块不如意,并不等于没有希望。就像木雕艺术家可以把烂树根、破树枝雕成一件极致艺术作品一样,只要我们心中有创意、手上有技能,就可以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具体到产业地产、产业园区,根据区域和地块调整园区产品策略,在产业新城、工业园、科技园、文创园等产品类型中选取相应产品或产品组合,针对原本不甚理想的地块,规划建设符合区域产业基础、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的园区产品,产业定位也要因地而变。比如研发办公混合标准厂房;将科技+文创园打造成低密度的“5O”研创园;结合当地原有产业,在推进产业提升的基础上搞产业集群等,并通过适宜的运营服务赋能企业、赋能园区。
其实,不拼地块是被迫之举、是相对而言的。在与大佬同城竞地时,借助广泛资源抢得好地块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几率较小。如果先期小弟曾经打造过标杆园区或具备强大产业IP,那么在与大佬同城竞地时,也是可以小露锋芒的。当然,现实中产业地产小弟与大佬有可能同时拿到同一区位的邻近地块,此时,差异化战略中的拼特色、拼品质,就是小弟赖以竞争制胜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