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规的市场调研存在的问题

数据、数据,还是数据,在分析上的投入少之又少,这是常规市场调研的弊端,这种弊端也是咨询策划机构规模化的必然结果。

委托方要的是市场调查还是市场调查的分析?很明显是通过市场调查得到的分析结果。如果只需要市场调查,不需要分析,就会直接找市场调查公司,而不是商业策划公司。

比如,在“零售业商业地产”的市场调查阶段,作为一般性商圈调研,需要一些按单作业的人员,这些人员可以是大学在校生,甚至高中生都可以,内容通常是这个商圈范围内有哪些商家、他们的经营情况等,归纳起来有商场调研、商圈调研、消费群体调研三大项,这些活儿一般人都能干。所以,无数的市场调查都是一般人做的,导致有数据没分析,或者有分析也不准确,排除市场调查数据部分就不剩什么了。

特别是一些大咨询机构,多是官僚式的调查与分析,针对性不足,那些“高手”都从事管理工作,管理一批低水平的执行者,并且这些“高手”几乎不去一线,也不可能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出来的结果基本上是一大堆数据和资料。

商圈调研不在于人员的数量,而是在于人员的质量。什么地方什么人愿意停留?能够形成什么样的购买力?要建的项目适合哪些消费者?这些都是分析的重点。

商场调研不在于有多少商场、有多少人去商场,而在于为什么消费者愿意去这些商场?我也观察过深圳郊区和市区的沃尔玛开业的情况,开业时都是人山人海,区别在于买单,郊区店每行队只有两三个人排队,市区店有十几个人排队,买东西的量也不同,说明了消费者的质量区别。消费群体调研不在于人口数量足够多,而在于有足够的消费得起的消费者。

在城市与商业地产的战略定位策划分析中,经常会出现两类情况:一类过于理性,特别是外国咨询机构,一大堆数据资料,不管有没有用,看似有根有据,不过是东拼西凑的资料,其中也包括一些大的研究机构,代理机构更是如此;另一类是独立的策划人或者文人策划人,这些人过于感性,结果与“拍脑袋”没有太大的区别,属于经验主义者。一些专业的小公司,只是在接活的时候露下脸,组织一些人收集及调研数据、汇总数据,这些大师基本不看,只是大致说下战略,这些“小人物”就开始分析了,结果可想而知。

一个策划人能否策划好项目,不在于策划了多少项目,也不在于写了多少书,而在于是否有自己的主张、丰富的职业经历、独到的策划理论体系,以及这些理论体系是如何与实践结合的,最终通过策划形成什么样的与众不同的城市味道、商业味道。而这些主张、策划理论体系必须做到理性和感性结合,不能强调一个方面。强调理性就很难“接地气”,很难形成差别化,很难形成独一无二的味道;过分强调感性就会倾向营销,会把战略定位策划成营销方案,形成“锦上添花”的策划,把问题实质——“锦”丢掉了,这是无数中国策划机构的通病。过分强调感性,就会无味道可言,这也是中国地产代理大机构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