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成长演变

1、企业成长的策略

企业成长的目标是“做大、做强、做精、做久”的组合,这也是企业成长中所面临的“门槛”。跨过去任何一个都可能叫“门”,一个也跨不过去就叫“槛”。下面以企业成长策略矩阵(表1-1)来分析:

1-1:市场繁荣期对应的企业成长策略矩阵

高速成长

A3

B3

C3

中速成长

A2

B2

C2

低速成长

A1

B1

C1

能力弱

能力中

能力强

在市场繁荣期,企业成长的正常路径是由A1到B2,再到C3,规模与能力一起成长。实践中,不同企业选择了不同的成长策略:

进取策略:挑战能力极限,尽可能多签单,抢占市场机会,早期华为就是这个策略,先签单,交付不了,外部购买交付客户。

保守策略:按能力接单,市场需求再好,也宁愿放弃,比如部分国企因为体制原因倾向于采取保守策略,在市场后繁荣期才开始采取进取策略,结果规模扩张,导致产能过剩、行业微利甚至亏损。

稳健策略:积极接纳生产订单,同步解决能力缺口,表现员工加班加点,设备带病作业,这些企业中的一部分变成中等规模企业。

理想策略:提前布局,有充足的能力满足市场的旺盛需求,这种企业少之又少,机会成长后期的华为接近这个状况。

企业处在市场繁荣期,企业战略SWOT分析中,机会多、挑战少,企业最大的战略就是抓住市场机会,先占市场再补能力短板,一个巨大的市场蛋糕摆在大家的面前,先下手才能“三分天下,必有自己”。因此,在“机会成长”时代,胜利是属于那些有进取心的企业,大部分企业在“机会成长”时代就被淘汰出局:

2016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门槛是100亿,2017年为120亿。中国注册7000多万家企业,过百亿的为500多家,部分“中间”企业冲刺百亿目标,“头部”大企业冲刺千亿目标,但很多企业不存在了,如当年华为一样的企业,仅深圳市就有18家跟华为做一样代理业务的,现在这些企业都没有了,失去成长机会。(来源华夏e洞察)

2、企业成长方式的分化

从机会后成长时代的企业,接下来在“做大、做强、做精、做久”的成长目标组合中出现了分化:

(1)追求做大“规模”,但“能力”滞后,资产扩张并没有带来核心能力积累,没有形成规模优势,表现出“大而不强”。盲目贪大者,可能由于管理薄弱、滞后、混沌,能力不足,产生扩张风险。

(2)追求“规模”与“能力”同步发展,通过有效管理形成规模优势,企业目标“大而强”,领先者进入了“数一数二”阵营。

(3)不追求“规模”,而追求“能力”发展,聚焦特定领域、特定地区,做“精品”,企业目标“小而美”,领先者成为隐形冠军。

(4)不追求“规模”,也不追求“能力”发展,靠天吃饭,其实就是战略意图不清晰,企业发展处于混沌状态或者退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