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长漏斗

双螺旋增长适用于蝴蝶模型式的用户漏斗,如图6-4所示。蝴蝶结模型由两个部分组成,前面是一个逐渐缩小的漏斗,后面是一个逐渐扩大的漏斗。底部是销售关注的核心销售节点,顶部是用户使用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

图6-4 双螺旋增长模型

对于 SaaS 产品而言,初期通常会有一些市场部的同事进行市场活动,进行广告投放,来吸引潜在客户,让他们建立对产品的初步认知,而这些潜在客户可能会来到我们的网站上注册、申请试用,这时候一个潜在的客户就会变成一个销售线索。

线索渠道大致分为以下 4 个方面:自有的渠道,如 400 电话咨询、产品官网、产品 app 等。外部的渠道,比如 SEM(搜索引擎营销)、内容营销、线上直播活动、线下市场活动等。资源的开拓,比如销售去自拓一些资源渠道,公司高层的人脉资源,或已成单客户的一些转介绍等。第三方平台,比如钉钉、企业微信,对于国内的 SaaS 企业来说,钉钉和企业微信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获客渠道。

紧接着,销售同事会进行销售线索的跟进,比如以电话、上门拜访的形式,完成首次客户触达,从而判断出这个销售线索的质量。同时,销售也会预估筛选出付费成功率较高的线索,把他们转化成画像客户。我们通常会给画像用户开通产品的试用,画像客户在试用阶段,会逐渐了解产品价值。当他认可产品后,就可能付费购买。这时候就进入到了中间的核心节点——赢单。

上图右侧的客户成功是 SaaS 产品的和核心部门之一,他们很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与产品团队配合,提高用户的 LTV,即用户整个生命周期的价值。由于 SaaS 产品的商业模式是按年或月订阅,如果用户只是购买产品而后期不续费,对公司来说很可能是一笔亏本的生意。因此只有用户持续地订阅,通过后续的续费或增购,公司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盈利。

蝴蝶型的用户漏斗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阶段是「潜在客户」到「销售线索」的阶段。这部分是由市场主导,市场视角关注的核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曝光到线索的转化率,另一个是单条线索的平均获取成本。而对于产品而言,核心工作是要协助市场提供解决方案,由于市场同事可能会谈下来不同的渠道,需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有些渠道适合 SaaS,有些渠道适合 SDK。因此产品需要针对这些渠道设计解决方案。

实际上,不同渠道转化来的客户诉求很可能是不同的,甚至同一渠道的用户都有不同诉求。比如都是从搜索引擎来的用户,不同的关键词,用户对于产品的期望和诉求并不一样。因此我们需要对来自不同渠道的用户设计落地页,以匹配产品价值和客户诉求。

(一)从线索到画像客户

从销售视角来说,首先要做线索的分级。我们需要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评分体系对线索进行分级,常用的有 BANT 模型(预算、授权、需求和时间表),考量的是客户有没有足够的预算、我们有没有接触到客户方的关键决策者、客户对我们的产品有没有需求。如果有需求,和我们产品的契合度有多高。最后是客户有没有明确的使用或上线的时间节点。

针对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分别设定分值,对线索进行评分。获得线索评分后,就可以进行渠道的分级,判断哪些渠道转化来的线索得分是比较高的、哪些渠道的转化率是比较低的。实际上,各种渠道转化而来的线索非常多,但公司销售资源有限,通常无法通过人工的方式覆盖所有的线索。(这里的覆盖指的是通过电话或者上门拜访,完成首次客户触达)因此我们需要划分出高质量和低质量的渠道,然后通过人工的方式,优先覆盖高质量渠道。而对于较低质量的渠道,可以通过一些智能 AI 手段,如电话机器人,辅助性地覆盖。

图6-5 线索到画像客户的不同视角

而从产品的视角来看,对应的是注册、申请试用到试用这一阶段。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用户访问产品官网时,如何通过官网进行价值传递。比如一个通用类产品,有没有提供针对各个行业的解决方案、官网上有没有知名企业为产品做品牌背书。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客户对产品的第一印象,如图6-5所示。

第二点是清晰的版本介绍和定价体系。通常一个 SaaS 产品会有个人版与企业版,它们中又有免费版和付费版。针对存在的诸多版本,如何做到让用户快速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 这就需要我们有对各个版本特定功能的清晰介绍,这样用户才能明确知道如何进行版本的选择。

第三点是注册登录流程的优化,这一块对于 To C 和 SaaS 产品都相当重要。对于具备普适性的 SaaS 产品来说,在注册时,如何避免个人版的用户误注册为企业版,而因此变为低质量的销售线索,这是 SaaS 产品在注册登录流程优化中极其需要关注的点,需要我们持续的优化与改进。

(二)从画像客户到赢单的阶段。

图6-6 画像客户到赢单

销售关心的是各类画像客户的客单价以及成单周期,由于这时用户已经购买了我们的产品,我们可以逐级算出从线索到付费用户的转化率,同样我们也可以得到单个用户的获客成本,从而计算出从市场投放获客到用户付费的 ROI,如图6-6所示。

而对于产品来说,对应的是从试用到付费的阶段:

第一个我们要做好的是 Onboarding 的过程。比如产品有没有提供丰富的新手引导,可以是一个短小精炼的视频来介绍产品的核心功能和亮点。另外,有没有提供一些容易上手的通用模板,像石墨文档就提供了一些针对各种行业和场景的解决方案模板。用户通过使用模板,可以快速上手一个文档或表格。

第二个是试用。在用户试用付费版本时,有几个方面我们非常关注。首先,产品功能使用的频度和广度如何。比如一个产品有 30 个功能,而用户只使用到其中的 10 个,显然用户还没有对我们的产品有全面的了解。

其次,我们也应该关注在用户使用过的功能里面,免费、付费的功能占比如何。比如,销售发现了某个画像客户有潜质由线索转化为付费用户,但我们通过数据观察发现,客户使用的功能几乎都是免费的,基本没有使用付费功能,这时候客户的实际行为与我们的期望是相左的。我们要分析,是用户本身没有付费功能的需求点,还是我们付费功能的引导做的不够好,如付费功能的路径藏得太深,用户根本没有发现这些功能。

第三个是卡点。核心是我们的试用功能必须要没有副作用。举一个石墨表格的例子,石墨里有一个功能,叫锁定单元格,你可以设定一个单元格,对某些人不可见,或者对某些人可见但他不能编辑。这样的功能其实有副作用。如果用户一旦没有付费,他就会从付费版的试用用户降级为免费版的个人用户,这时候,他就无法解锁被锁定的单元格。

类似这样的涉及一些权限的不可逆操作,其实是不适合作为付费版本的试用功能提供给用户的,我们在做产品设计时要十分留意这种情况。

第四是购买。当用户决定购买后,从付费功能到付费支付落地页,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路径设计。同时,我们的产品可能有许多渠道,比如在线支付、对公转账、或者在钉钉和企业微信等第三方平台内完成支付。因此我们需要判断支付渠道是否完善,要涵盖所有渠道的用户。

此外,SaaS 产品在用户续费时通常会给予一定折扣。折扣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金额,在原价格上打折。另一方面是席位,金额不变,但赠送用户更多的席位。无论哪种方式,这样的订单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标准订单。因此在做产品支付的时候,要既能够适应标准订单,也要兼容这种非标准的订单。

(三)赢单到商机

图6-7 赢单到商机

这一阶段主要由客户成功负责,如图6-7所示,关注的也是 SaaS 产品的一些核心指标,比如续约率、续费率、流失率、MRR/ARR(年度/每月经常性收入),这些指标网上都有详细的说明,这里就不展开了。

其次是解决方案,在已有付费用户的基础上,能否提炼出通用的解决方案。比如一款通用型产品针对不同的垂直行业,需要了解不同行业客户使用的反馈和提出的共性需求,在产品迭代时融合进去。

SaaS 产品的客户类型通常有 SMB(中小客户)、KA(大客户,如一些集团型公司)。大体量的客户一般会有很多部门或子部门,因此对产品权限的细粒度控制要求可能更高。如何设计一套优雅的权限体系,以满足大客户细粒度的权限控制,同时兼顾中小型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