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实现三度空间的立体连接与三位一体?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一套模型,核心是三个关键词:场景体验、KOC密度、线下线上“双店”。三个关键词,其实是三套运营动作。
(1)场景体验
体验在立体连接中的重要性,一言以概之:体验是立体连接的起手式。起手式是亮相的第一个招牌动作。
认知形成有两种模式:一是品牌模式、IP模式,统称为“高密度传播模式”,以海量的传播影响用户认知,这种模式适用于C端;二是体验、口碑模式,称为“高认知强度模式”,定向体验,一次认知,长期覆盖,这种模式适合B端、KOL、KOC。
在立体连接环境下,B端、KOC是流量互通的关键,要求认知能够达到关系让渡的程度,远超C端认知强度。品牌、IP这类高密度主要适用普通 C端。因为B端和KOC的人数并不多,而且是定向关系,场景体验是适合B端和KOC认知模式。
场景体验不同于产品品鉴之处,就是品鉴往往把产品孤立起来,让品鉴者理性。场景体验,关键在场景,其次才是体验。场景,就是让产品回归消费时的生活形态,让产品融入生活。比如可口可乐,品鉴时是一回事儿,而在麦当劳场景则是另一回事儿。场景有时间、空间、人物关系、情节、情绪。让KOC做场景体验,有助于KOC情感化。这是让KOC形成高强度认知,并且乐于传播的重要手段。
(2)KOC密度
B端与C端如何连接?如果只是B端的C端用户线上化,那么线上线下就是“零和游戏”。我们希望从B端到C端有放大效应,KOC的价值就是BC一体化的中间放大器。
KOC之所以引起重视,就是因为围绕KOC形成了用户强关系,这是KOC的天性。但是,强关系是KOC的个人资产,不会无缘无故被他人商业化利用。那么,怎么才能让KOC的“关系资产”被利用呢?一定是关系利用本身有助于关系增值。这个时候,KOC就会让渡关系。
我们认为,优秀产品的场景体验,恰好是KOC关系让渡的有效方法。
前面讲过,KOL是媒体属性,KOC是渠道属性。但是,当KOC达到一定密度时,就会形成KOC关系的交叉覆盖。传播过程中的交叉覆盖,KOC的渠道属性就演变为媒体属性了。即KOC本来是顺着关系路径定向传播的,但KOC达到一定密度时,就会形成高密度覆盖。
在渠道直播中,我们提出过一种模式:百店联动,千群共振,万人直播。其实,就是KOC渠道属性变媒体属性。渠道属性变媒体属性,就会形成认知的无差别覆盖,私域流量汇集成公域流量。
(3)线下线上“双店”
无论是品牌商还是经销商搞立体连接,最终一定要在终端店实现“双店”交易。传统商店只有线下店,立体连接生态下,传统门店要变成“双店”交易,即一个线下店,一个小程序云店。或者没有线下店,只有云店。这类终端称为“新店商”。
“双店”,必须有“双客情”和“双货架”,形成“双流量”。
“双客情”,一类客情是依托门店的商圈客情,这是传统客情;另一类客情是通过KOC放大,没有商圈半径限制的客情。
“双货架”,一类是门店货架,因为门店面积有限,货架SKU数量有限,门店SKU以高频商品为主;另一类是线上SKU,线上SKU可以与线下相同,更多的是不同。线上货架空间无限,SKU不受限制,阿里电商的所有SKU近亿。因此,线上SKU可以是低频、高价值商品。SKU数量增加,势必增加资金占用,线上商品也可以采取线下交付、前置仓交付、总仓交付等多种交付形式。
三段式互通
线下、社群和网络三度空间,不是一次打通,而是分三段打通。
线下、社群和网络三度空间,对应的主体是什么?分别是B端、KOC和C端。
打通三度空间,其实就是打通B端、KOC和C端,即B→KOC→C。三度空间是抽象的,主要是具象的。这样就比较好理解打通三度空间了。这么讲,可能就比较好理解了。
第一段互通:打通B端和KOC。打通B端和KOC的工具是场景体验。如果直接从B端到C端,虽然也能打通,但没有放大效应。现在很多人把私域流量搞成了徽商的翻版,就是想直接从B端进入C端。
KOC有强关系,怎么才能让KOC的社群为B端所利用,即关系让渡?利用场景体系形成强认知,这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段互通:打通KOC和C端。对KOC价值的发现是立体连接的关键。KOC不是小型版KOL。KOL是媒体属性,KOC是渠道属性。KOL有影响力,KOC有强关系。
只要场景体验让KOC形成了强认知,从KOC到C端是自然过程。只需要正常利用KOC社群即可。当然,单个KOC的连接能力有限,但当KOC达到一定密度,比如一个县100个KOC,就形成了针对C端的高密度覆盖。因此,单个KOC是渠道,KOC密度就具备媒体属性。打造品牌或IP,靠的就是传播密度。
第三段互通:打通“双店”。“双店”,即线下门店、线上云店。“双店”,连接的是B端和C端。
三段式打通,先通过场景体验,形成B端与KOC的强关系、强认知;再通过KOC社群的放大,高密度KOC的交叉覆盖,通过推送云店,最后把B端和C端连接起来。
上述过程,既是连接过程,也是认知传递过程,还是用户放大过程。所以,立体连接不是简单的线下线上用户转移,也不是简单地增加私域流量,而是增强连接、关系强化过程。
流量互通
三度空间,线下体验可以形成强关系、强认知;社群空间可以关系让渡,增强连接,高频交互;网络空间有便利推送、方便下单的优点。
立体连接,不是简单的技术连接,而是要达到流量互通的目的。流量互通有两个含义:
第一,认知、交易和关系,可以根据需要在三个空间任意分布。
立体连接,就是一个经营主体,在传统渠道、社群和网络空间游刃自如。认知、交易和关系在三度空间地缝隙衔接、转换。比如在线下建立关系,在社群完成认知,在网络形成交易。在三个空间无缝转换,可以充分发挥每个空间维度的优势,做到流量费用低、交易便利、关系稳固。
第二,可以引导流量在三个空间维度转换,即流量互通。章燎原把三度空间称为内循环,就是品牌商可以自主引导流量,与平台控制流量不同。
双线深分
快消品营销,深度分销是基本功。分销到终端(B端),终端就是渠道的终点。卒子过河拱到底,继续往前拱,技术上有障碍。所以,传统营销一直是B端思维。
电商去中间化,直接触达C端(用户端),B2C或C2C。互联网企业一直是C端思维。在电商快速发展期,C端思维比B端思维有优势。
当三个空间的基本格局已定时,发现商业最大的份额仍然在B端。于是,B端想进入C端,触达用户;C端想进入B端,占据更大的份额。两者都遇到极大的障碍,既有思维障碍,也有技术路径障碍。比如懂C端的人要想进入B端,快消品行业必须懂深度分销。平台的C端靠技术路径实现,B端靠人链路径实现,两者差异很大,融合难度很大。
立体连接,绝不是仅仅打通三度空间那么简单。具体操作过程,我们称之为双线深分,既有线下的深分(B端),又有线上的深分(C端),还有线下线上的相互转换。
线下深分早已实现,线上深分如何实现?B端连接海量C端,技术上不难实现,但商业价值并不大(超级IP除外)。即便是电商平台,用户的品牌黏性极差,靠的是平台生态的黏性。立体连接是品牌商立场,品牌商形成生态的难度很大。因此,只有靠强认知、强关系形成黏性。解决黏性的方法,也是线上深分的路径,即顺着KOC的路径做线上深分,然后通过线上云店实现交易。所以,线上云店只是交易平台,顺着KOC的线上深分才是流量路径。
做透与打爆
“线下做透一个店,线上打爆一个县。”这是立体连接非常有效的两个操作要点,简称做透和打爆。
围绕线下门店做透,其实是做好三件事:
一是门店场景化。门店不再是单纯的售卖场所,而是进入社群和网络空间的起点。
二是发现KOC。KOC既是用户,也是进入C端的放大器,或者说是消费商。
三是KOC场景体验。KOC本来有C端强关系,做透就是要求把KOC的强关系让渡给门店。因此,要通过场景体验让KOC形成强认知、强关系。
围绕KOC打爆,同样要做好三件事:
一是要有KOC密度。单个KOC是渠道,一群KOC是媒体。
二是通过体验和内容,让KOC自发传播。注意,一定是自发传播,不是现在流行的拉群、发红包、1元抢购等。
三是在区域形成C端交叉覆盖,达到C端高密度认知。
做透,形成KOC高强度认知,强关系变现;打爆,形成C端高密度认知,弱关系变现。
滚动与轰动
立体连接要执行落地时有三大策略:单店滚动、区域滚动和全国轰动。
滚动策略,就是成功打造一个门店或区域,然后再向其他门店或区域滚动发展。其特点是短期内在单店或小区域高密度饱和攻击,即做透、打爆。特别适合中小企业快速启动单店或区域市场,比如市县市场。相比传统线下滚动策略,立体连接的做透打爆周期更短,滚动速度更快。
全国轰动策略,互联网早期适合超级IP打爆,比如江小白、元气森林等。直播的兴起,除了带红一批头部直播网红,还有一些传统渠道深厚的企业能够全渠道动员,比如格力董明珠在2020年6·18开展的“渠道直播”,就是打通传统渠道(B端),并进入C端的轰动性策略。
最后
三度空间→立体连接→双线深分→流量互通,这是本书基本的逻辑体系。
三个关键词,是立体连接的核心动作。
营销数字化,则是立体连接基础上的营销升级。有了线上店,用户即可在线,才有数字化。
本书有大量的新概念,以及不为大众熟悉的商业逻辑、商业模式和操作方法,初期阅读可能有障碍,各章节均给出导读。导读是内容的逻辑指引,也是章节的内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