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以术用人

1.​ 用人要知术

任人以事,存亡治乱之机也,无术以任人,无所任而不败。人君之所任,非辩智则修洁也。任人者,使有势也。智士者未必信也,为多其智,因惑其信也。以智士之计,处乘势之资而为其私急,则君必欺焉。为智者之不可信也,故任修士者,使断事也。修士者未必智,为洁其身、因惑其智。以愚人之所惽,处治事之官而为所然,则事必乱矣。故无术以用人,任智则君欺,任修则君事乱,此无术之患也。明君之道,贱得议论贵,下必坐上,决诚以参,听无门户,故智者不得诈欺。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察端而观失,有过者罪,有能者得,故愚者不任事。智者不敢欺,愚者不得断,则事无失矣。(出自《八说》)

没有想到一个今天都被经常提起的问题,韩非子在两千多年前就给出过解决思路。这个问题就是任能(智士)还是任德(修洁之士)。任能,多智者多诈,不一定可信,他们如果假公谋私,君主就很容易被欺骗;任德,有德者未必有智谋,如果他们做事糊涂,自为是地行事,政事就会被搞乱。怎么办?韩非子给出的办法是以术驭之,对付能智之士的办法是:

1)​ 地位低的任可以议论地位高的人。(事实上自秦汉至明清的御史制就用的这个思路,言官品秩低,但可以弹劾三公重臣)

2)​ 上级有罪,下级不高发则牵连受罪。

3)​ 用检验的办法去判明事情的真相。

4)​ 听取意见没有门户之间。

对付德愚之士的办法是:

1)​ 计算功劳而给予赏赐。

2)​ 衡量才能而授予职事。

3)​ 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而观察他们的过失。

4)​ 有过错就处罚,表现出才能就奖励。

这样,能智之士不敢欺瞒,德愚之士不敢独断专行,政事就不会有什么闪失了。

2.​ 用可及之人

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爱鲁人,而燕不用而鲁不附。民见憎,不能尽力而务功;鲁见说,而不能离死命而亲他主。如此,则人臣为隙穴,而人主独立。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出自《用人》)

夫人主不寒隙穴而劳力于赭垩,暴雨疾风必坏。不去眉睫之祸而慕贲、育之死,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不用近贤之课而外结万乘之交于千里,飘风一旦起,则贲、育不及救,而外交不及至,祸莫大于此。当今之世,为人主忠计者,必无使燕王说鲁人,无使近世慕贤于古,无思越人以救中国溺者。如此,则上下亲,内功立,外名成。(出自《用人》)

能用的是你组织内部的人,徒徒赞美压根用不上的组织外的人而厌恶组织内的人,是很不明智的,没任何实际价值且负面影响很大。一句话,领导者要务实,不要在不切实际的事上逞意气而失分寸,徒徒招致内部积怨。这就像妻子既没有离婚的打算,却又每日数落丈夫没本事,同时赞美邻居老王有本事;又像做家长的动辄以“别人家的孩子”来数落、打击自家孩子。

3.​ 责用知人

人皆寐,则盲者不知;皆嘿,则喑者不知。觉而使之视,问而使之对,则喑盲者穷矣。不听其言也,则无术者不知;不任其身也,则不肖者不知。听其言而求其当,任其身而责其功,则无术不肖者穷矣。夫欲得力士而听其自言,虽庸人与乌获不可别也;授之以鼎俎,则罢健效矣。故官职者,能士之鼎俎也,任之以事而愚智分矣。故无术者得于不用,不肖者得于不任。言不用而自文以为辩,身不任者而自饰以为高。世主眩其辩、滥其高而尊贵之,是不须视而定明也,不待对而定辩也,喑盲者不得矣。明主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然则虚旧之学不谈,矜诬之行不饰矣。(出自《六反》)

识别多虚言而无实术的人,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做事,看他们的做事效果,如此言行参验,则滥竽充数者、鱼目混珠者,自然就无法掩饰了。用俗话讲就是“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

4.​ 渐序擢官

徐渠问田鸠曰:“臣闻智士不袭下而遇君,圣人不见功而接上。令阳城义渠,明将也,而措于毛伯;公孙亶回,圣相也,而关于州部,何哉?”田鸠曰:“此无他故异物,主有度、上有术之故也。且足下独不闻楚将宋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二君者驱于声词,眩乎辩说,不试于毛伯,不关乎州部,故有失政亡国之患。由是观之,夫无毛伯之试,州部之关,岂明主之备哉!” (出自《问田》)

韩非子认为任用重臣不宜一步到位,要让他们从基层开始干起,逐步擢升到重臣位置。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更好验证他们的真本事,另外一方面是帮他们更充分地积累工作经验。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出自《显学》)

所以,明主手下的官吏,宰相一定是从地方官中提拔上来的,猛将一定是从士兵队伍中挑选出来的。有功劳的人一定给予奖赏,那么爵位越高俸禄越厚他们就越受鼓励;要逐级提升官职,让其能力资历持续提升,适应于更大的官职。爵位高,俸禄厚,尽职尽责,这就是称王天下的原则。

【解】:

渐序擢官的反面是“坐直升飞机式”提拔官员,更深层次是因身份提拔、因名誉提拔、因政治博弈需要提拔,这些做法都会把能力与岗位的匹配放到次要的位置,埋下平庸、甚至隐患的种子。

5.​ 以廉耻勉励

闻之曰:“举事无患者,尧不得也。”而世未尝无事也。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可与救危国。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出自《用人》)

听别人说:“办事不出差错,就是尧也做不到。”而社会从没有平安无事的时候,做君主的不肯放手赏给臣下爵禄和富贵,就不能解救危亡的国家。所以明君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义之举。过去介子推没有爵禄,凭着“义”追随晋文公出亡;途中饥饿难忍,又凭着“仁”割下身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所以君主铭记他的德行,书上著录他的名字。

在法治实施中,除了舍得赏赐爵禄富贵,还应同时鼓励和奖赏廉耻之心、仁义之举,并予以相应的精神奖励。

6.​ 不轻侮臣下

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长侮偷快,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出自《用人》)

不考察大臣私下的活动,轻率地考虑重大的事情,过重地处罚犯轻罪的人,长期怨恨臣下的小错,经常侮弄臣下来取得一时的愉快,频繁地用恩惠来补偿给人造成的灾难,这就像砍断手臂而接上玉一样,所以天下有君位被篡的祸患。

劳苦不抚循,忧悲不哀怜,喜则誉小人,贤不肖俱赏,怒则毁君子,使伯夷与盗跖俱辱,故臣有叛主。(出自《用人》)

对待下属,从人情角度要知恤劳苦、怜忧悲,不可无根据地草率褒贬,不可随悲喜而赏罚,不可意气化迁怒泄愤,这样会让贤者心寒、不肖者积怨。一句话,要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