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多宝处处领先,广药亦步亦趋

加多宝虽然失去了“王老吉”这个商标,但是却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心,得到了渠道的支持,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销量。无论是一开始的商标争夺战,还是随后的终端争夺战,以及中间过程中的品牌传播大战,加多宝处处料敌先机,先发制人。反观广药集团,在2012年10月红罐王老吉进入西藏市场,标志着广药此时才完成了全国各省的铺货,时间上已经大大落后了。

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广药本身是做药的企业,手上的销售团队、市场部都还没有完全了解饮料市场,对饮料招商的很多困难估计不足,认为凭着“王老吉”的金字招牌,能在饮料界呼风唤雨。虽然绿盒王老吉饮料也一年能做近20个亿,但是更多是跟在红罐后面,广药自己的销售队伍并没有打过太多的硬仗,更加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强敌。很不幸,加多宝的团队,无论管理层、市场部、销售部,都是饮料界屈指可数的顶尖团队之一,是正宗武林高手。广药遇到这样对手,必须加强自身的团队建设,积累更多经验。

首先,从渠道模式来分析。饮料界做得好的企业,基本在城市都采用了通路精耕的方法。通路精耕,利于饮料企业直接掌控终端,从而反向控制整个渠道,让渠道的各个层级经销商逐渐变成物流配送商。这种方法的不利之处在于需要大量的人力,特别是一线的销售人员和市场部的推广团队。在广州、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兵家必争之地,两乐、康统、加多宝这样的饮料企业光是销售人员都已经超过数百人了,而广药为了操作王老吉而成立的销售团队,原本计划短期内招3000人,可是实际在计划时间内只招到了500人左右,自然大大影响了铺货的时间,以及招商时间。就算广药集团能在短期内凑够3000人,这个数字要想在很短时间内全国完成招商几乎是“impossible mission”,更别说销售人员的质量了。

当然,每个省或者每个省级城市开几个经销商,这个不难,但是全国招商的定义是什么?对于王老吉这样的品牌,如果经销商开发不能下沉到三四线的县乡镇市场,就是失败和销量的损失。

根据加多宝对外的公开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其拥有一支扁平化的销售队伍,全国5大销售分公司下辖约50个销售大区,大区下又有办事处500多个,总共是上万人的销售队伍(其中有8000多业务员)。销售员工的流失率只有3%,远低于行业7%的平均流失率,团队的忠诚度较高。

广药跟加多宝开战,必须也得采用通路精耕的操作模式,那么就算到2012年底,广药凑数凑够了3000人,跟加多宝5位数的销售团队,还是有很大差距,不在一个数量级和质量级。

从做药的渠道模式到转向饮料的通路精耕,从千把人的销售团队在短期内急剧膨胀到上万人,这些问题说起来容易解决,实际上是非常困难和烦人的。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广药的管理层已经为这些没有经历过的困难而头痛不已了。

其次,产能对广药来说,也是很大一个制约。

加多宝先后在广东东莞、浙江绍兴、福建石狮、北京、青海、杭州、武汉、江苏成立了生产基地,拥有数十条罐装饮料的现代化生产线,罐线的生产能力在全国无人匹敌。而广药之前却没有罐装生产线,主要靠银鹭、广粮、健力宝等其他厂家代工。据说在一开始,广药经销商的正常罐装要货,王老吉都供应不上,经销商经常是打了2万箱的款,但是广药第一次只能发货1万箱。

因而,广药想在短期内使销量赶上加多宝,基本是没有可能的,先不说渠道的招商进展和终端的铺市率,仅仅在产能制约上,也不可能变出几个能马上投产的新厂。收购也许是很好的一条路,可是谈判、资产审核、收购调查这些难道不需要时间?

当然,凉茶双雄大战,便如万里长征只迈出了第一步,后面的好戏还很多,广药还有很多机会能够夺回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