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群:1000铁杆女粉丝,1个部落

女人买衣服,向来是求新求变,要抓住她们的芳心不容易,要建立持续的忠诚更是难上加难。

这是大家通常都会陷入的习惯性思维:让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做出最好的产品,以最实惠的价格卖给她们,她们自然会成为我们的粉丝。但是,在产品品质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价格上,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好产品,实惠的价格,谁都能想到的手段,并不能俘获真粉丝。

在经营上会更成熟一些的,一般会根据消费能力,或者职业,或者基于流行趋势走欧美或日韩风格,来定位自己的目标市场。

在这个产品过剩、纷繁复杂的市场,绽放服饰店刚刚上线时影响力微弱,是典型的夫妻店起家且非专业出身,前7年居然在没有开通阿里旺旺客服的情况下,获得84.4万粉丝,复购率高达65%。

以社群为磁力点,定向吸引潜在粉丝,是“绽放”服饰运营的关键。

绽放创始人团队热爱旅游,在这方面都有很好的经验积累与传播积淀,一开始即脱离惯性思维,放大自身的这一兴趣属性,聚焦热爱旅游的人群。

绽放初创之时,国内的服装没有特别适合旅行的,没有那种风格很随意、拍照也很好看的衣服。绽放基于社群需求对服装进行了修改,设计出长胖风格的衣服。其诉求非常明确:旅行路上穿上绽放的衣服你会感觉非常舒服,同时拍照非常漂亮。

绽放的整体店铺风格及内容建设也完全围绕“旅行”展开。为了强化这种社群属性,绽放把品牌拍摄变成全球旅行拍摄,邀请粉丝参加。旅行过程与粉丝进行深度交流,旅行后粉丝进行线上分享。

在这个部落平台上最核心的元素不是绽放的产品,而是旅游——这是所有粉丝的共同话题,产品只不过是把大家聚集在一起的一个媒介。

“磁力点”的吸引力一旦释放出来,自然会被相应的社群感受到。而不具备这种属性,或者说没有突显这一属性的服装品牌,对于喜欢旅游的人来说,自然无感。

同气相求,同质匹配,更容易产生共鸣。由于绽放深知旅行社群的需求,并熟悉社群语言,因而很快获得用户认可,粉丝迅速聚集。绽放将品牌的消费部落打造成粉丝们温暖的精神家园。

起源于加拿大的专业休闲运动服饰品牌露露柠檬,以瑜伽社群属性为磁力点,对目标粉丝产生吸引力。露露柠檬在各个城市举办瑜伽培训班,对粉丝进行培训。露露柠檬根据瑜伽馆里练瑜伽的人的反馈意见对服饰加以改进,在设计上尽量将各种身体形态考虑进去。在露露柠檬之前,零售商把男士健身服装的尺寸变小,再配上女性的色彩,就做成了女性健身服。

移动互联时代,人以群分。铁杆粉丝,在精神上归属于同一个部落,与用户建立深入联系并建立持久的心理认同,便是将其转化为部落成员的过程。消费者的诉求,不能再因为是男、是女就被粗暴划分;也不应该因为在南、在北而被简单归类。每一个人都应该并且可以找到“与己契合”的一群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

除了旅游、瑜伽这种垂直细分的兴趣领域,社群往往依托特定的亚文化族群形成,表现为鲜明的群体特征与生活方式。例如,彩妆品牌 Milk Makeup在线上聚集了众多忠实粉丝。他们大多年轻、有创意、有野心,忙着改变世界,有一些“朋克精神”。这正是品牌聚焦的社群,将他们称为“ Milk Girl ”。从一开始,创始团队就知道要吸引这些人就要玩有趣的概念,因此更喜欢用彩妆这个词而不是化妆品。他们认为“化妆品”这个词看起来太严肃了,“当我们开始用‘彩妆’‘绘画’‘有趣’这些词的时候,这个品牌线的‘气质’就很清楚了——彩妆应该强调你是谁,而不是把自己掩盖起来。”

要与用户建立深度连接关系,再大众化的产品都应该通过社群细分,切入最容易产生心理共鸣与情感认同的人群,展开精准沟通,并将产品作更具针对性的调整,使之更契合社群属性,磁力效应才会更强。中国台湾香薰品牌“肯园”,以“剧场”形式打造SPA空间,融入很多艺术元素,将美容服务与击鼓、锣或颂钵结合,以美学体验吸引喜欢艺术的社群。其疗程专属音乐“鹿女-永恒的追寻”专辑上市并入围第十九届金曲奖最佳专辑制作人奖,疗程舞蹈电影《Immortelle》(应莫帖)入围鹿特丹国际影展。

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让人类社会 “重新部落化”,社群便是“重新部落化”之后个体的集合。找到1000个铁杆女粉丝,便是创建一个具有高度共识的部落。

社交媒体让人更加容易获得连接,也更加容易找到自己的个性化社群,其扩散性也特别强,尤其是垂直细分的女性社群,如宝妈社群、瑜伽社群、美容经验分享社群的生命力特别旺盛。这一趋势未来将进一步强化——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愿景与此相关:“帮助人们建设社群,将世界联系得更紧密。”

尽管人们很容易把社群看作一个大用户群体,但是营销人应该挑战自我,更加深入地挖掘社群内部的小群体。宝洁公司的做法很值得参考——这家企业对社群的想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不创造社群,我们为已有社群增值。”一些不同兴趣的社群本来就存在,宝洁需要做的是为这些社群增值,例如:Beinggirl.com是一个社群网站,让少女分享她们在长大时遇到的问题。网上有专家为她们提供意见,也有很多相关的信息供她们参考。如果用户有购买产品的需求,则将她们引导到相关的网站,将需求转化成销售。除了销售以外,宝洁在经营这个网站的同时也得到不少“好 处”:第一,他们能从用户的对话和分享中得到不少有用的消费者洞察;第二,对于他们的另一个计划“连接+发展”而言,社群交流也给了宝洁很多有用的点子。

基于同样的道理,一些企业重金购买蝙蝠侠、Hellokitty等为人熟知的标志的授权,将这些标志贴到自己的产品上面——这些著名的形象都意味着具有同样爱好的社群,作为磁力点,会吸引大量的粉丝。

基于兴趣、信仰的社群匹配更为精准

过去,人口统计学和尼尔森公司使得我们只得到了最低的共同标准,起作用的是广告。而在人人互联的时代,通过兴趣、爱好、信仰社群更容易精准地匹配到粉丝。

2009年,得克萨斯大学一位叫作穆拉特·坎特克尔格鲁的计算机科学大学教师,用他的Facebook账户下载了16.7万个Facebook图片上的信息,以及与他们相关的300万条友情链接。他这样做是为了与他的一位学生一起研究,看看他们是否能根据这些人所认识的人及其喜好来判别出他们的政治点。他俩从兴趣和爱好入手,从明确提到自己是否为民主党人或共和党人的人群出发,然后逆向推算,看看能在多大程度上使用他们的信息来预测出每个人的政治观点。

一切都通过计算机来进行,穆拉特·坎特克尔格鲁发现,如果某人是冒险电影《矛之终结》的粉丝,这个人便更倾向于投票给共和党人。如果他们是“国际特赦组织+粉丝”或是某个叫作“每次我看见一个可爱的共和党男孩,我内心的某些东西就死去了”的Facebook小组成员,那他们多半会勾选民主党。除了政治立场,这些信息图片还能测试出他们的动手能力。80%穆拉特·坎特克尔格鲁的预测都是对的,通过人们的兴趣、爱好和信仰是可以精确地预测他们的投票的。

如今的人们开始对高度竞争的社会怀有疏离感,品牌社群能够建立的基础是粉丝对品牌的价值观有认同感。移动互联时代的社群发展趋势,越来越向着兴趣图谱靠拢,而不仅仅是出于对产品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