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绩效管理要从“业绩化”到“定制化”

核心观点:

(1)组织的特点决定了一定会有绩效管理,因此不存在“有没有”,只有“如何做”的问题。

(2)21世纪创新成为企业主题。组织从“流程性”走向“活性化”,项目性任务越来越多,流程性工作越来越少,仍然应用传统的KPI考核方式肯定不能适应。

(3)不是绩效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出了问题,而是整个绩效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刀还是那把刀,看你怎么去使。

(4)在这个发展阶段,企业不要去盲目选择绩效管理的模式,而是要定制绩效管理。就是必须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系统性的思考,来“定做”最合适自己的管理方式,这是唯一的路。

郭伟: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不存在绩效管理有没有的问题,能够讨论的只有如何做的问题。所谓组织,就是为完成特定目标而组成的人的群体。要完成目标,必然要有分工,要有阶段任务,要有衡量方法。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会有绩效管理,这是组织的属性决定的。不同时期、不同特性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有所不同,仅此而已。

有个朋友创业,请我帮他设计绩效与薪酬体系。我问他公司有多少员工。他说二十来个。我说二十多人做什么绩效薪酬体系啊,日常多观察他们,谁干得好,谁干得坏,不全在心里?这就叫绩效管理。干得好的给他一个大红包,干得不好的给得少,这就叫薪酬管理。这样的企业,你能说他没有绩效体系吗?依然有,是通过老板的现场观察与行为完成的,而且最适合这种企业。

第二个观点,现在绩效管理的确受到很多非议,甚至是怀疑。索尼事件很多人都认为是绩效主义惹的祸,有人提出要告别绩效化,有人提出要步入“后绩效时代”。我认为这些提法都有失偏颇,与当前工作模式的发展相比,绩效管理方法的确出现不适合的情况,但不能针对某种类型、某种固定模式的绩效管理工具谈整个绩效管理的危害,这是以偏概全。饭里掺了一粒沙子,就说饭不能吃了?洗澡水脏了,就要连孩子一起倒掉?所以,我认为绩效管理不是过时了、走到了末路,而恰恰是到了一个需要进行升级和优化的时候。

第三个观点,企业的确要反思一下现在的绩效管理出现了什么问题,是现在通行的绩效管理方法和工具体系本身的问题,还是组织形态变化而导致绩效管理不匹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现在企业当中出现了责任体系、目标体系、价值体系三个体系越来越相互分离的趋势,使得整个绩效管理跟组织变化很难匹配,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这方面稍微展开来讲一下。之前,流程性的组织更多一些,在流程性的组织状态之下,职责就是你的工作目标,你完成的职责目标和最终实现的组织价值也是一体化的。这种情况下最适用的绩效管理工具,就是从职责中提炼出来的KPI指标考核体系。

但是,现代企业创新越来越成为永恒的主题,组织形态越来越柔性化,职责越来越不固定化。这时候串起整个组织的不再是强调分工的流程了,而是拥有共同目标、层层分解的目标管理体系,出现了责任体系与目标管理体系的分离。项目性的任务越来越多,流程性的工作越来越少。这时候再应用KPI的绩效管理方式就显得不相适应了,于是衍生出MBO绩效管理模式,直至出现应用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等工具完成组织内各目标的有机整合,形成整个公司上下同欲。

陆学彬:就是实现静态考核与动态考核的有机结合。

郭伟:对。静态基于职责体系的绩效越来越弱,而动态基于目标的绩效越来越强。到了互联网时代,又出现了价值体系与责任体系、目标体系的分离,绩效观再次发生变化。尽到了职责,完成了目标,还不能说给公司创造了价值。

举两个案例来说明这种情况。

有家公司的财务总监做年度述职,说自己通过税务筹划、账务规则化给公司节约成本等,谈了很多。谈完之后老板说:“从职责和目标来说,你完成了应当完成的任务,但总感觉价值不大,而职能系统最大的价值是通过管理创新来规避企业风险,解决企业问题,一年内不用多,有一两件这样的事情就好。”这家企业当年在下发“绩效通知书”的时候就明确说明:“我们认为的绩效不是仅仅应当完成的任工作和目标,而是对公司真正有价值的‘事儿’”。

你们看,绩效观此时发生了大的变化,价值管理开始跟目标、职责管理相分离,形成特有的管理领域。

某家投资公司奖励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大家都以为团队领导者会得到最高奖励,结果却是最早发现该项目并进行初步接触的某经理获得了最高奖项。公司决策层的解释既清楚又简单,这个项目机会是他原创出来的,后边的人只是把这个机会落到实处。互联网时代,企业更看中的是原创性价值,而不是说你基于组织目标、有条不紊地把这个目标实现和达到。

所以,可以看出,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反映出组织形态、组织价值观的变化。也就是说,不是绩效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出了问题,而是整个绩效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价值是真正的绩效,原有基于职责、目标的绩效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下,公司要建立起基于价值的绩效管理方法。比如,谷歌的OKR模式,本质上就是基于价值的。

第四个观点,要全面地、历史地看待绩效管理,而不是割裂开、独立地去评价某一个具体问题。基于价值的绩效管理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经过了基于职责、目标的绩效管理基础上出现的,是有内在发展逻辑的。OKR(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MBO(管理层收购)、KPI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逻辑,说OKR出现KPI即无用,是没有从历史的角度、逻辑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当目标管理从职责管理中分离出来时,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也是落实在KPI关键绩效指标的衡量上,只是KPI更多地基于目标,而不是职责。因此,把基于目标的KPI称为战略KPI也未尝不可;同样地,把OKR称作“价值KPI”也有其道理。

回到第一个观点,绩效管理不是过时了,而是在根据组织的需求不断发展。工具方法本身没有问题,与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实际不相匹配才是绩效管理的问题根源。刀还是那把刀,就看你怎么使。

第五个观点,绩效管理已经开始走向“定制化”。企业实施绩效管理不要邯郸学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走出自己的步伐和姿态。如果公司内某团队仍是基于流程化的工作模式,就采用常规KPI的模式好了;如果某团队是价值创造型的业态,就采用OKR的模式好了。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大家都说KPI过时了,自己也弄一个OKR。

主持人:就是说管理不能盲目追求时尚。

郭伟:对。工具、方法没有对与错,只有合适与否。现在这个阶段,不是盲目地去选择绩效管理模式的问题,而是要“私人定制”式,要从模式化的管理走向定制化的管理。就是必须按照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性的思考,选择最合适的管理方式,这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