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意识到,社群其实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小帮派。所以,社群需要搭建组织。之前我说过,社群运营的本质是去连接用户,强化社交关系的。
社群关系的强度=利益关系强度+情感关系强度
这里有个问题,当我们搭建一个社群的时候,对于大多数成员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在这种客观情况下,如果你一上来就强调关系的构建,往往会适得其反。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给成员分配一个角色,然后通过共同目标事件来实现角色之间的互动,从而提升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从而构建更强的社交关系。这就好比演员演戏,你需要先给演员一个角色,让演员能够入戏,然后才能出来精彩的作品。
关于社群内可能存在的角色,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8个类型:
1实权派(群主),拥有社群的最高管理群,可以说是整个社群的灵魂人物。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实并不等于强权。不要把社群搞成群主的一言堂,尤其是倡导分享类的社群更需要注意;
2大管家(管理员),根据群成员的总数,可以适当设置多名。大管家是社群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核心工作是为了维护社群的日常管理,服务于社群成员。最好的社群关系中,大管家和群主是可以相互“制衡”的;
3隐藏大佬,任何一个社群最好都有一个隐藏大佬。主要就是社群内容的主心骨,在内容、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种权威体现在,即便大佬处于潜水状态,但依然有足够的威慑力;
4骨干精英,区别于隐藏大佬,骨干精英的活跃度相对较高,在专业领域中也具备一定的信服力。骨干精英可以说是社群价值内容的核心贡献者;
5团宠,每个社群都应该有这样的一名成员,主要负责社群的氛围调剂,可以无厘头、可以活泼打趣,这类成员如果是某个用户这样的效果当然最好了,但是在前期的时候,企业可以由自己人来扮演;
6吃瓜群众,社群的追随者,活跃担当。在隐藏大佬或骨干精英发表价值内容时,无条件进行支持,也可以在团宠打趣时进行互动;
7潜水党和充数群众。一个社群一般控制在200人左右比较合理,即使是这样,你也不至于要求200人都活跃,一般每天活跃的人数在20~30人就足够了。任何一个社群都会有潜水党和充数群众,这类区别于吃瓜群众,没有那么积极,更不会时刻进行互动,但是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被激活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成员,对于社群的价值,基本上是要认同的,这个就需要我们运营人员,有一定的能力去跟非目标人群进行区分了;
8反动派,毫无疑问,这类人就是对社群价值存疑,对规则发出挑战的,比如在群里乱发广告、其他同类竞品的信息等,这类成员不需要犹豫,更不要指望改变他,直接“送机票”就行。
以上8类成员未必所有社群都需要,也不是只有这几类划分。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任何一个优秀的社群,都会有这8类成员的存在。
知道了社群可能存在的角色之后,我们该如何让用户变成相对应的角色来入戏呢?其实这就涉及如何活跃社群的问题了,也就是社群模型中T——目标事件,以及E——情感交流了。这个部分,在社群活跃的章节会有具体讲到,在这里只简单讲一下,在设计成员关系构建的需要注意的两个点:
第一个点:社群角色的分配。
一方面可以通过由“老戏骨”来带戏,就是先由运营人员,安排相对应的角色在群里活跃,然后通过共同目标事件不断地强化角色定位,从而被更多的成员认可。比如群主、大管家、团宠等,一般前期都是由运营人员来扮演的。
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招募。比如隐藏大佬,对于一些学习型社群来说,在建群之前,我们需要找到领域内相对比较有话语权的人,邀请他入群,可以通过营销、知识分享、直播课程等内容来强化这个角色。而像骨干精英、团宠等角色,运营人员可以通过平时的互动,观察每个成员,看谁有这方面的潜力,然后把他培养成相对应的角色。
第二个点:在角色组成的结构上,进行一定的设计。也就是这8类成员需要以一定的比例进行搭配、组合。你不能一个群都是隐藏大佬,或全是吃瓜群众。在实际运营中,也可以存在一个人身兼多种身份,或者成员的身份,进行互换的情况。具体的,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