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误区五:叶公好龙

有些创业初期的企业,招聘核心高管或骨干人才时,不是重点关注人才的专业水平与技术实力能否为企业带来货真价实的产品成果与市场业绩,而是为了初创公司的品牌宣传与影响,好大喜功地招聘某领域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人才成为公司高管或合伙人。招聘入职之后,“如此”人才不免会与老板心生间隙——老板为“虚荣”买单,人才成了“鸡肋”。此时,为长远考虑,不少创业老板会选择终止合作;若双方协商不成,甚至会两败俱伤。

【案例故事】“情投意合”的技术总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环境催生了诸多创业尝鲜的年轻人。创业者王总,三十岁出头,精力旺盛。在他创办公司之初的初始团队,曾发生过一件事:

王总创业起于一个理念,但运气好,开始就有人注资两百万元,开始了招兵买马的创业之路。

因是互联网行业,王总挖来同行业中资深技术总监席总,以合伙人身份加入。

王总看好席总,一来是因为他是互联网技术“大拿”,十多年的技术经验对于王总这样的初创公司绰绰有余;二来席总自带流量的知名度就是移动的“名片”,无形中为王总的初创公司做了广告宣传。

但是,入职后不久,王总发觉席总并没有他所预期的工作状态。在大公司习惯了养尊处优与团队簇拥的席总,在碗掉地上只能自己一片片拾起来的初创公司,极不适应现阶段的“拓荒”工作,还是延续大公司的开例会、分任务、听汇报与做指示。使得手忙脚乱的下属们敢怒不敢言,不仅工作效率低下,公司氛围也降到冰点。

王总在与席总深度沟通之后发现,多年身居高位的席总,已经找不回当年“小白”的谦虚与拼搏,自认为不论是年龄还是资历,都已不适合重拾耗费体力与脑力的技术基础工作,而是更适合做技术管理。同时,王总当初以“合伙人”相邀,在他看来,本身就是高管身份,做技术指导与管理监督是情理之中。

席总的状态让王总很失望,当初两人的“情投意合”被现实击碎,开始了拉锯谈判。最终,两人不欢而散。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犹如定海神针。初创公司招募的团队高管,必然要帮助企业快速建立核心竞争力,用实力尽快、尽早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市场犹如战场,高管队伍的“马首”效应会放大每一位高管的实力不足与认知短板,当“彼”高管已然不能担当“此”高管,因盲目虚荣导致的错招后果,不仅是空耗成本、多走弯路,还会拖延初创企业度过生死存亡期的时间,甚至会波及公司战略。埋头实干、任劳任怨,才是初创企业高管应有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