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霸王集团上市。接着,从洗发水行业高调进入凉茶行业,不到4年时间,亏光融资,凉茶也黯然退市。花费巨资,几无收成,波及主业,一蹶不振。岂不可叹!但大家对多元化运作的看法褒贬不一,也有可以借鉴的案例,如世界著名碳酸饮料品牌百事可乐可以做饮料,也可以做百事流行鞋。奇怪的是,霸王洗发水在经历了一场巨大的风波后,在品牌塑造和推广上还是没有走出一条专业化的道路,甚至出现了倒退。
如霸王洗发水之前的广告出现了很给力的场面:洗发水广告之后,来了一个“混搭”——购买霸王洗发水,可以获赠霸王凉茶!
霸王到底想干什么?
以前,针对霸王的那些“致命”的负面新闻,现在已经被证实为“陷害”,我甚至认为这可能是某些竞争品牌蓄意的、恶意的行为。这样看来,霸王确实很冤枉。
面对冲突,霸王似乎在和媒体赌气:霸王没有问题,是你们强加给霸王的,你越说霸王有问题,我越是要做广告,证明自己“无罪”。在没有得到权威证实的情况下,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媒体更加疯狂地挖掘负面新闻,消费者对企业的行为更加反感。
霸王在两个方面做得不好:一是危机管理,二是品牌战略和管控。
(一)“赌气式”危机管理失算
第一,关于认识问题。管理层认为身正不怕影子斜,自己没有问题,自然不需要公开信息。但这恰恰让媒体有了新闻卖点,让消费者感觉“有诈”,虽然事后被证实真的没有。
第二,关于处理程序问题。不是借助权威机构的鉴定,也不是与媒体进行全面沟通,而是起诉媒体。
第三,关于“以暴制暴”。始作俑者的媒体“陷害”我,跟风的媒体“曝光”我,那我就去找记者“评理”。
第四,继续大做广告。在“致癌门”事件发生后,霸王继续在各大电视台做高密度广告。这种做法会让消费者反感,消费者不是法官,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但至少消费者知道霸王已经卷入了“致癌门”事件,在事情没有弄清楚之前,消费者认为其产品可能有问题。因此,从消费者角度看,霸王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不负责任的;从企业的角度看,是“赌气式”的非理性行为。
这次事件非常严重,虽然霸王觉得自己比“窦娥还冤”,但既成事实,只有正视事情,做好善后工作才能消除影响。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1)要有危机管理意识。从危机公关的观念转变为危机管理的观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有预防问题发生的智慧,出现问题更要有解决问题的魄力。
(2)不要堵,要疏。不要想尽办法掩盖事件,你越是遮遮掩掩,媒体越有兴趣挖掘,公众也越有兴趣围观。
(3)不要与媒体、相关部门“争吵”。吵得越凶,你失去的越多,负面的东西也越多。本来子虚乌有的事情,你一定要从道理上争,可能会失去市场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肯定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4)请权威部门出来证实。在权威部门证实前,不要自说自话,保持和媒体的全面沟通,让小道消息和八卦新闻无法传播。
(二)“混搭型”品牌战略和管控失策
在电视上出现“混搭”的广告画面,品牌战略出现很大偏差,换句话说,就是霸王的品牌管理的短视行为。
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霸王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全面推出霸王凉茶的同时,就出现了“致癌门”事件。因此,很多品牌和营销行为被打乱了,波及品牌延伸战略,自然会受到严重的打击。此时,改变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了,只有硬着头皮上,这是意外事件导致的被动局面。
但我想说,一开始,霸王在品牌战略上就出现了严重的失误。霸王洗发水的定位是“中药世家”,“中药世家”已经成了霸王洗发水的定位,核心价值是“防脱”,那么,这个定位和核心价值还能用到凉茶上吗?
百事可乐是饮料,定位为年轻人的可乐,核心价值是年轻、活力、激情,用到百事流行鞋上也无可厚非,从品牌联想和价值来看也是可以用的。但霸王的定位就不行了,核心价值是“防脱”,难道喝霸王凉茶也能“防脱”?不说别的,想到“中药世家”,联想到洗发水,你还会喝霸王凉茶吗?洗化产品和饮料,不要说相互关联和支撑,简直就是“相互搏命”。
中国企业希望“傍”名牌,希望用“短、平、快”的方式实现品牌从一个品类延伸到另一个品类,这样可以节省一大笔推广费用,但愿望往往落空了。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品牌延伸就算了,借助品牌的知名度和形象,让消费者接受自己的产品质量、企业实力,但将洗发水和凉茶广告混在一起,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这不是明摆着要将凉茶引向洗发水吗?这对凉茶的销售有什么正面影响呢?
霸王洗发水在品牌战略上是成功的,独特的定位和精准的传播,无疑开创了洗发水行业的新品类。可是,在处理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品牌延伸的问题上,霸王的品牌管理做得太简单了。
最佳的策略当然是子品牌,其次是副品牌,最差的策略是品牌延伸。
子品牌策略虽然没有借助原有品牌的知名度,但霸王洗发水可以摆脱风波的干扰,而且不会稀释霸王原有的定位和核心价值。副品牌策略是用霸王进行品牌背书,凉茶用一个新名称,如农夫山泉水溶C100、娃哈哈营养快线,这些产品很成功。最差的策略是品牌延伸,因为饮料和洗发水分属不同的行业,占据的消费者心智资源也不一样,会混淆洗发水和凉茶的品牌形象,是典型的“两头不讨好”策略。
很多企业大概是不差钱了,但缺乏做大之后做强的智慧,也缺乏做产品之后做品牌管理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