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饮料巨头的战略“近视症”

(一)巨头也有“失误”的时候

在繁华的步行街中心地段,看到以前吸引眼球的巨幅广告画面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蓝底的“无糖刺激,极度无忌”的百事可乐新产品广告。在黄昏灯光的映衬下,这幅广告是那么的有“震撼力”,这样的广告在其他建筑物、路口、公交站台比比皆是。

我不禁感叹:国际大品牌的确有实力和魄力,这要花多少银子!这让我想起某个夏天可口可乐“零度”上市的情况。“零度”上市并没有百事这么大的气势,但户外和电视广告的力度也不小,我也去超市买了一罐,不知道是因为习惯问题还是自己“年龄太大”的原因,我喝了几口就不想喝了,虽然那天很热,但我没有继续喝,我不能接受“零度”的口感。

其实,大陆地区消费者不认可其口感的比例很高,网上也有低价转让进货的帖子,几年下来,“零度”不温不火,很多卖场的销量不太好,而且可口可乐对这个产品的诠释和推广也落入一般化的销售,除了上市初期针对年轻人的宣传外,再也没有专门的推广活动了。

(二)巨头的营销“紊乱”症

百事可乐的“极度”,从营销的角度来说,传播做得“很美”;产品基础上,做好了一半:这一半是“包装”,而另一半是产品本身。说实话,我对产品口味不敢认同。

为什么说“极度”患上了营销“紊乱”症?百事可乐把一个好“包装”,用“精准”的传播方法向年轻人“营销”了一把,实际上,消费者最后感觉不到产品本身的利益,有点舍本逐末的味道。最终,营销之后,消费者不能与“无糖、刺激”的概念产生共鸣,最终让营销的概念落空。

看来,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也脱离营销的“本质”了。

大概因为百事可乐认为可口可乐“口味测试”是一次失败,现在认为“口味”不重要,但事实上,这有可能犯错误。可乐作为一个品类可能在“口味”上差不多,也许消费者感知不灵敏,但可乐打出无糖口味后,口味似乎真的变了,没有那种刺激的“爽”劲,这时,消费者的感知是灵敏的。

在产品包装上,百事可乐“极度”可谓赚足了人气,比起“零度”,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强很多,单从首次购买上看,“极度”不存在任何问题。我看到广告后也去买了一瓶,从口感上不能接受,最明显的感觉是不像广告里说的,无糖、刺激,比起原味的百事可乐,“极度”一点也不刺激,味道也怪怪的。

在消费者方面,可以定位80后,但不将90后纳入这个消费群体,浪费了一支“非主流”的前卫广告。80后希望“解放”“减压”是对的,但90后更喜欢“刺激”“无忌”。从长远来看,90后是未来主要的目标消费群体。

可口可乐花大力气推广“零度”效果甚微,原因何在?百事可乐跟随其后花更大的力气拓展这个市场的依据是什么?其一,百事可乐是年轻一代的选择,符合目标客户的心理;其二,从长远来看,无糖是发展方向。但我认为,无论是哪个原因,“极度”的销量不会太高。80后是关注健康,如果口感差异较大,和原有的消费体验不符,一样很难被接受。

在传播方面,百事可乐广告片制作精良,地铁站的防护栏上都是巨大的很有冲击力的广告。

在推广方面,北京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在北京著名时尚新地标三里屯VILLAGE隆重举办了主题为“极度新主张,无忌你自己”百事“极度”新接触暨新产品上市新闻发布会。

从整个营销环节看,百事可乐延续了“高举高打”的一贯作风,大力度的媒体广告和户外宣传,加上消费者促销和体验活动,几乎是想不让人知道都难。但这样做,“极度”会卖火吗?

第一,产品本身和宣传核心利益点不一致。无糖、刺激的产品核心利益,喝了之后,基本很难体验到,这就给消费者后续重复购买造成了一定影响。

第二,消费群体,圈定80后,有待考证。我认为,90后才是核心群体,90后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对“极度”的生活态度的认可等,都比80后易于改变和接受。无糖作为一个长远的健康方向,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难道90后就不需要健康?显然不是。

第三,看清“零度”销售不佳的原因,一味“高举高打”在当今渠道、消费者日趋理性的情况下很难收获“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四,做任何事情,如果你什么都想要,你可能会得到很少或得到很差的东西。

有“舍”才有“得”。产品的口味和宣传的核心——刺激,百事可乐“极度”似乎“近视”了;在无糖的卖点上,在追求长远的健康方向上,“极度”又“远视”了。

“极度”为什么要“无糖”、要“刺激”,还要“年轻”,就是因为年轻、健康、刺激才是未来之选。但回到营销上,要么执行不了,要么没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