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会议是什么

各式各样的会议花费了职场人士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智联招聘2015年发布了一个报告《白领8小时生存质量调研报告》,其中数据显示,70%的白领平均每天开会一个小时,中层管理者平均每天开会近两个小时,高层管理者平均每天开会超过四个小时。管理者们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

这就是很多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和学者对企业会议持负面评价的原因,其中包括雷军(小米公司创始人)、怀特(William H. Whyte,美国社会学家)、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美国经济学家)等等。社会上对于无效会议的吐槽无所不在,很多职场人士认为他们参加的多数会议都是浪费生命,毫无意义。

不过,任何一家企业也无法杜绝会议的召开,没有任何管理者可以抛开会议推进工作。国父孙文更是将开会提高到治国理政主要工具的高度,孙文写过一本叫《会议通则》的册子,后改名为《民权初步》,作为他建设中华民国《建国方略》的一部分。他认为,“国会立法,乡党修睦,学社讲文,工商筹业”皆需开会,需要“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国之有识者需要以“习练演试”之心学习会议管理,在治国理政方面方可逐渐展布胸中所学。3

会议到底是什么?从近处看显然无法看清,只能溯流而上去看看会议最初的样子。

以色列历史学家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认为,大约7万年前,智人(原始人类的一支)发生了认知革命4,导致了智人走出非洲,横扫当时其他原始人类,包括鲁道夫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等,成为地球的主导物种。

“(认知革命强调思维和语言的变革)‘讨论虚构事物’正是语言中最独特的功能……这样的虚构故事赋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让我们得以集结大批人力灵活合作……不仅灵活,而且能和无数陌生人合作。正因如此,才会是智人统治世界,蚂蚁只能吃我们的剩饭,而黑猩猩则被关在动物园和实验室里。”5

思维和语言的变革带来了深层次的沟通和协作。据说,比起智人,尼安德特人更加魁梧,肌肉更加发达。单个尼安德特人可以将单个智人按在地上随意欺辱,但通过沟通和协作,100个智人会爆发出一百个尼安德特人绝对比不上的力量。

高等动物都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协作是族群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关键。在社会协作中,深层次的沟通极为重要——猴子只能通过叫声告诉同伴周围有狮子,要小心。但智人则可以召集一个小聚会,告诉朋友在两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只狮子在河边捕猎野牛,可以凑足五个人拿上长矛去看看。哪怕族群的大小仅为50个单体,一对一沟通的组合就可以达到1225种,更复杂的沟通组合难以计数——深层次的沟通让智人社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协作高度。

这就是会议的起源,它是一种深层次的沟通方式,源于人类社会协作的需求——现代企业中的会议更加正式,不过,现代企业群体与原始人类族群开会的目的和本质并无差别。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会议的定义是“集合三人以上相与议事,并遵循一定的议程,所举行的一种集会”。很多自媒体则把会议定义为一种“管理活动”或者“管理方式”。以上两种说法都不准确,首先,一对一沟通也是会议的一种,它会直接导致协作行为;其次,在企业或组织中,会议并非“管理活动”,而是管理活动的媒介。如果需要一个定义的话,可以将会议定义为“会议是组织中管理活动的媒介,是为了达成协作进行的必要沟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