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开始,不搞强刺激和微调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调。比如,由商事改革而形成的创业潮减轻了小微企业的税收就属于微调经济,同时,这也结束了由投资性所拉动的强刺激进而向动态调节转变。政策开始转向如何更好地培育市场化的市场,这是与20年前最不同的地方。
在这些新政的约束下,服务业越来越被重视。2014年的数据显示,在珠三角地区,广州第三产业占比64.6%,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6%。深圳第三产业的占比56.5%,东莞第三产业占比53.8%,佛山占比36.1%,中山占比42%。在闽南地区,厦门第三产业占比51.6%,而泉州仅为34.9%。在长三角地区,南京和上海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54.4%和62.2%,而苏锡常占比则分别为45.7%、46%和45.2%。在京津唐地区,北京第三产业占比高达76.9%,而天津占比只有48.1%,重工业城市唐山占比则只有32.1%。
核心城市的工业转型、迁移和优化加快了产业调整的步伐并逐渐转向服务业,服务业的发达往往是商业地产的发达和商圈的繁荣的表现,服务业的繁荣故而引起了城市消费结构的转变。服务业越强的城市,其接纳就业的能力也会越强,而这些城市的消费力也就会越强。
2014年9月7日,美国IHS咨询公司在伦敦发布了一份报告,宣称若按美元计算的话,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在2024年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到202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达28.25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同期的27.31万亿美元。在2025年,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将由2013年的12%升至20%。届时,内需即消费者的支出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到2024年,中国消费者的支出水平将由当前的约3万亿美元升至约11万亿美元,即未来10年消费者的实际支出增长率将会达到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