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从精品战略到精品营销——中国品牌的时代大机遇

(黄色为删改后的前言)

八十年代初,作为国内名不见经传的TCL电话机创始人张济时,一个惠州只会放电影的技术老粗,当背着新一代按键电话机上门推销时,为了证明自己产品的过硬质量,用“哑巴卖刀”的笨办法,敢于当着各地电信局领导的面,先把电话机高高的举起,往地上一摔,然后再进行通话测试。证明通话无碍后,再谈生意合作。就这么随性的一“摔”,摔出了质量,摔出了底气,摔出了信誉,摔出了TCL品牌在通讯行业中的名气,更是摔出来了TCL电话大王的江湖地位。

这是笔者1992年初刚刚走进TCL大门时,通过阅读公司资料得知的,也是最让我难忘的一次质量教育与品牌教育。今天的很多TCL人,即使一些高管也都不知道TCL这个创业初期“很土”的故事。

当笔者1998年从市场一线返回TCL集团总部,逐步推进品牌建设与公关传播的全面工作时,倍感TCL在电话、彩电与国际电工等领域,坚持质量所带来的品牌价值溢出效应,而靠机会牵引的其他多元化业务,品质良莠不齐,追求短期的增长冲动,使得品牌影响力快速泡沫化,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美誉度和良好口碑,后来多在国内行业市场的淘汰赛中,遭遇了自身品牌的滑铁卢。

这么多年来,以笔者长期走访市场的观察,感受到TCL品牌中“摔”出来的真品质的灵魂少了。企业规模虽然做大了、扩张的步伐加快了、名声更为鹊起了,但走了这么多的弯路,九死一生。归根结底,是创业初期为品质立身而“敢摔”的精气神丢掉了,急功近利之心多了。

竞争是市场永恒的主题,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企业。呈现在企业家面前的现实景象,既不完全是悲观无望、残阳碧血的 “红海”市场,也不是如世外桃源、一巧永逸的 “蓝海”市场。转型升级时期的中国市场之真正面貌是“红海”与“蓝海”交织互渐的“黄海”状态。这类似于中国道教的太极图,真实市场就是阴阳鱼之中间始终变化万千的“S”线,呈现着阴中有阳、阳中含阴的混沌变化。挑战与机遇并存,传统与创新并举。只有积极适应这一混沌多变的市场环境,真正为顾客提供切实有效的价值者才能生存。

这些年,中国企业成长路径与营销战略,经历了从“大规模生产产品为中心”向“高强度品牌价值建构为中心”的转变。而从产品到品牌,中间需要迈过一个“价值认知与价值塑造”的鸿沟。精品营销战略就是一座桥梁,以价值创新升级与深化顾客关系的方式,帮助企业迈过价值创造与达成实现之鸿沟。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提出了精品营销战略。精品营销战略是基于企业价值竞争的营销战略,即以“为顾客创造与提供最大价值,实现品牌增值”为核心的企业创新营销战略,通过对市场的细分战略,积极进行产品的价值创新与品牌价值挖掘,构建一整套以精品理念为核心基础的企业经营战略和营销组合策略,全面提升中国企业的品牌价值内涵与市场上的海拔高度,实现中国品牌在中、高端市场的科学、有效的突破。

本书将结合大量的案例,完整呈现“精品营销战略”理论的核心逻辑与营销组合策略,以供企业实战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