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会议时常卡壳,陷入没人愿意说话的尴尬境地?
- 为什么有的会议气氛活跃,大家能够很快找到解决方案?
- 为什么有的会议动辄空气开始干燥,参会者情绪容易激动?
- 为什么有的会议气氛融洽,参会者心平气和地深挖问题的解决之道?
- ……
以上这些问题都和主持人有关。在“三一会议法”中,主持人拥有特别的地位,在会议室内一言九鼎,组织所有参会者解决眼前的问题、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或者达成共识。在会议中,主持人有点像设计师和掌舵人的混合体,可以说,主持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议讨论的走向,是会议进程顺利的最大功臣。
这就对主持人本身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他(她)需要掌握必要的方法和工具,并在适合的情境下使用。以下罗列出九项常用会议主持方法。
方法一:引导法——让参会者把意见说出来
维持一个良好的会议气氛并不容易,因为很多人喜欢对他人的话语评头论足,这样一来,有些人在讲话时就容易只讲一半,对会议的参与度会越来越低。主持需要主动介入,让参会者讲出自己的意见:
- 主持人:小张,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 小张:我觉得用户体验不佳是最主要的问题,特别是用户在进入我们的网站后无法迅速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或产品……
- 小刘(打断):你完全说错了,肯定不是这个问题!网站的响应速度才是大问题!……
- 主持人:停!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搜集对问题的认知,你的意见和小张的意见都很重要,而且你们俩说的我都觉得很有道理,让别人充分地表达意见,好吗?(在得到小刘首肯后)好的,小张请你继续说。小周保证把大家的看法都记下来。
- 小张:……
当每一个人都充分地表达意见后,并确保得到了相应记录(可以通过投屏方式过一遍),会议室中的气氛会变得放松而活跃。
方法二:假设法——打开思维
由于身处现实之中,参会者难免会在某些问题上缩手缩脚,讨论时无法完全放开。这时,主持人就需要拿出大胆假设的工具协助参会者打开思维。
- 假设一下,如果我们投入1000万人民币去开发这个网站出来,那么,最好的结果、最坏的结果、最可能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 再假设一下,如果我们不投资开发网站,那么,最好的结果、最坏的结果、最可能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当我们把一些隐藏的顾虑和想法摊在桌面上的时候,情况似乎一下就明朗化了,需要做出的抉择也会变得更加容易。
方法三:开放法——问句形式表述同样的问题
当我们平铺直叙某个问题的时候,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收敛的一两个答案,但当我们用问句表达同样问题的时候,有点类似打开一扇窗户,会带领参会者提出更多可能的解决方案。
- 主持人:大家觉得我们现在的网站怎么样,请大家用好或不好给个评价。
- 小赵:不好!不喜欢!
- 小刘:不好!我觉得我们需要一个新网站。
这样的提问相对比较单一和收敛,得到的回答自然相对简单,导向有限的解决方案。,如果需要打开思路,可以采用以“什么样”开头的问句:
- 主持人:什么样的网站才是最适合我们公司的?
- ……
方法四:套索法——逐渐收缩问题的范围
开放式的问题很好,但可能有范围过大的问题,当过多不切实际的解决方案出现的时候,就有必要使用收缩问题范围的工具。具体而言,是抓住其中某个关键词,把它提取出来进行询问。
- 季经理:我认为CSDN社区那样的网站才适合我们公司。
- 主持人: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那样的网站适合我们呢?它有什么地方吸引你?
- 季经理:一进它的网站,就感觉内容很丰富、也很专业。
- 主持人:你所说的“内容丰富”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再具体一点,我们当前网站和它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具体需要做些什么?“专业”呢?
通过对词语的进一步澄清,就是在对问题描述进一步收缩和界定,使之越来越清晰,然后解决方案也随之浮现。
方法五:追问法——关注信息不足和信息可靠性
讨论会结果和决策会结论的质量高低都有赖于信息的充足度和信息可靠性。主持人应该时刻保持对会议信息的敏感度。
任何问题都有信息不足的情况,作为主持人,你需要在会上提醒参会者是否已经掌握了充足的信息。如果信息得确不足,哪怕中止会议,要求参会者搜集信息后再开一次会都是值得的。此外,信息的来源和可靠性也需要主持人保持敏感,如果某人在发言中的信息来源是道听途说的,有必要请他(她)核实:
- 主持人:小刘,你刚才说的这条信息很重要,问一下,你究竟是听谁在什么时间说的?他(她)的观点有依据吗?
方法六:抽离法——换个视角看问题
群体讨论有时候会“始终在某一块泥泞地中挣扎”,就某件事情反复纠缠其细节,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主持人需要在此时发挥作用,让讨论各方换个视角。
具体而言,有两种方向相反的处理方式。当参会者抓住细节反复讨论、时间过长的时候,主持人不妨问问参会者“背后的问题(更上一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一揽子解决掉吗?”有些情况下,参会者就某一个抽象问题或者某一个概念相持不下,主持人可以说“你们能不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以此降低争论者的视角,也许会更容易达成共识。
方法七:制止法——维持会议秩序
在一个正常会议的进程中,主持人可能会多次使用该方法,包括需要制止会议中跑题和长篇大论的现象,严控会议时间和进度以及制止人身攻击等等。
- 张主任,先别打断小周的发言,让他讲完您再说。
- 李工,你的发言超过3分钟了,让别人也讲两句。
- 提醒一下,我们讨论的主题是“……”,而不是“……”,廖经理请回到主题上来。
- ……
方法八:求援法——咨询会议室外的专家
在会议讨论陷入僵局,原因是参会者信息或经验不足的时候,也许可以采用咨询外部专家的方法。当场拨打外部专家电话是一个办法,如果时间不凑巧,也可以单独约外部专家的时间,重新召开一次会议。
- 主持人:我们应该邀请谁参加这个会议,问题就能得到圆满解决?具体谁去邀请,什么时间能够确定?
- 主持人:好的,下一次会议时间是……,届时我们会邀请XXX参加会议。
方法九:探索法——头脑风暴、探索新方案
之所以要一起开会,是因为“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在没有团体迷思干扰的情况下,多人讨论问题比一个人闭门造车要好得多。例如头脑风暴法,它可以让众人脱离眼前的桎梏,新的方案纷至沓来。对于主持人来讲,不刻意地采用头脑风暴的模式,通过制止批评和不当争论,不断用开放式问题启发新思路、探索新方案。可以得到和头脑风暴相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