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更管理的要素与范围

为了满足市场需要,提高生产效率、改善操作条件、增加安全性能或达到其他目的,工厂需要不断改变工艺技术或设施。这些改变能给工厂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可能引进新的危害。即便是一些不起眼的改变,如果得不到重视和合理的管控,还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工艺安全事故。因此,工厂需要建立和执行完善的变更管理制度,它包括相关的政策和程序。完善的变更管理制度一般都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变更识别。工厂应该有书面的文件对“变更”进行清晰的定义,以便识别工厂里面的哪些操作或“改变”属于“变更”。不同的公司确定的“变更”方法不尽相同,有些公司以程序文件的形式对“变更”进行详细的定义;有些公司则把属于“变更”的“改变”列成清单供员工参考,属于清单里面的,都必须按“变更”流程进行操作,同时还会对变更进行“危险高、低等级”的划分,不同等级的“变更”约定不同的审批要求。

表9.1 变更管理适用范围表

变更类型

内容

备注

工艺化学品和产品变更

a. 任何生产过程中使用新的化学品或添加剂;

b. 处理流程中停止使用某种添加剂类的原料;

c. 改变压缩机或泵机润滑油等级数;

d. 改变化学品规格;

e. 增加或取消某些化学品、库存改变、或者增加/减少/取消容器;

f. 每一种产品的过程控制操作参数的变化;

g. 改变添加/注入点的位置;

h. 用不同类型的化学品代替;

i. 稀释工艺添加剂;

J. 每一种产品的规格和性能指标发生变化;

工艺/设备技术变更

a. 新的或者改进的催化剂或者添加剂;

b. 更新处理流程控制硬件;

c. 对现有的设施实施新的创新工作方式;

d. 以不同的方式运行处理流程而产生新的产品;

e. 更新有毒物质或者碳氢化合物的监测系统;

f. 在线分析方法变更;

g. 设备用途的变更;

设备/管路变更

a. 新增永久的或临时的设备或管路;

b.拆除工作设备;

c. 用不同的设备更换或者修改设备(改变换热器的设计与大小、泵叶轮的大小、设备的尺寸等)

d. 对流程和设备的变更可能要改变泄压排放的要求(增加流程产出、增加工作温度或压力、增加设备尺寸、改变管路或者设备的隔热性能等);

e. 改变安全操作或者设计限制,但不能在安全操作限制的范围以外运行;

f. 对结构件的修改,降低设计负载能力或者防火能力;

g. 在处理区域对建筑物通风系统的变更;

h. 改变密封圈、密封与垫层材料等;

I. 在设备周围安装旁通连接或特殊工作用的临时连接;

j. 临时修复工作用的管箍,必须跟踪所用管箍的位置,以便在可行的时候进行拆除;

DCS/SIS与仪表变更

a. 控制系统的软件/硬件以及网络结构变更;

b. 联锁逻辑结构修改和控制策略/逻辑/算法修改,以及输入输出元素和信号变更;

c. 修改联锁设定值、报警设定值、仪表量程;

d. 停用或者旁路控制回路、关键报警点、仪表量程;

e. 对任何SIS仪表信号进行强制;超过可容忍上限的风险被视为不可接受;

f. 对F&G设备进行掏和隔离操作;

g. 新增或者取消任何现场仪表设备;

h. 修改仪表类型和规格;

i.在线分析仪系统、采样系统的变更;

j. 改变传感器的安装位置;

k. 阀门故障状态安全位置变更(例如风开/关);

l. 修改仪表回路组成或结构;

操作流程(非常规操作)变更

a. 任何处理流程中控制、监控或者安全防护程序,包括开车程序、停车程序、正常操作程序、临时程序以及紧急情况操作程序等;

安全操作参数限制(不得超操作范围)变更,适用于对原材料、产品物流或操作条件(流量、温度、压力以及成份)等的既定安全限制进行变更

a. 改变生产率或者装置投料能力;

b. 改变原材料或者原料混合比;

c. 改变产品或者开发新产品;

d. 任何对工作条件的改变,包括压力、温度以及流率等;

e. 改变现有安全操作上限或下限;

f. 设置新的安全操作极限;

泄压/安全系统变更

a. 为现有泄压阀提供泄压途径的联锁阀门,改变泄压阀的类型、大小、容量、设定压力、或者入口/出口管路,任何对泄压系统设计或者泄压系统控制的改变;

b. 影响安全/停车系统作用的变更;

c. 影响安全系统能力或者设计依据的变更;

d. 新增或拆除安全系统或者停车系统;

e. 旁通或者信用泄压系统、安全系统、停车系统的变更;

f. 更换/改变系统元件;

g. 泄压阀出口从闭合系统改为直接排到大气或者从直接排到大气改为排到闭合系统;

h. 对碳氢化合物、有毒材料、火灾监测或者搖系统的变更等

建筑物占用变更

a. 新增或减少对建筑物的占用范围;

b. 修改占用建筑物的结构;

c. 在现有生产流程的一定范围内建设新占用建筑物;

d. 在现有占有建筑物的一定范围内建设新生产流程;

管理或法规变更

a. 对所公布的气态、液态或者固态排放物标准的改变;

b. 工厂布局改变;

c. 消防设施或消防通道的改变;

d. 政府或者公司规章的改变;

资料来源:刘强,《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实施指南》,P208

(2)管理变更的方法。变更的重要程度是每个公司都高度重视的一个安全管理要素,公司的变更管理程序都需要明确规定完成变更的工作流程,包括如何提起变更,应该怎样去评价/审核变更方案、如何批准/否定变更、如何能更有效的跟踪变更以及相关人员在变更上的职责等等。总之,就要使整个工厂乃至全公司上下的所有变更都能得到有效的管理/管控与跟踪,企业往往会把变更做成表格的形式,让变更的人员更愿意去走变更以及利用台账的形式对变更进行定期回顾与跟踪,以确保变更得到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3)培训要求。要想制度得到更好的落实,宣传与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的。因此,企业所制定的变更管理程序以及制度,应该定期组织相应的培训,把变更的重要性以及变更的流程、程序向各需求部门进行宣传与解说,让员工亲身实践/操作变更的流程,感受变更执行到位的“安全感”,自觉对变更发起流程申请、审批与跟踪。

(4)审核。程序/制度的制定及其有效性,都是有时间性和适应性的。每一个程序/制度都会因其所制定时的环境以及公司策略等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通过不断的审核/审计,能有助于变更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持续改进。通过审核/审计,可以了解工厂完成的变更项目是否遵守了相关的审查和批准规定、是否保留了完整的书面文件、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什么时候应该适应企业的发展与变化,更新相对应的变更管理程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