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以说是社群“4感”理论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个,也是后面其他三感的基础。
所谓的仪式感,就是通过借由某种仪式,带来一种态度,强化某件事情的重要性,从而暗示参与者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仪式感这件事,其目的是引起用户对社群内的某件事的重视程度,从而进一步把注意力放在我们的社群上。
如何打造社群的仪式感呢?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仪式感应该是贯穿整个社群运营过程的,所以我大致把它区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入群标准、欢迎仪式和内容输出。
(一)入群标准
仪式感不像社群运营的其他工作,有具体的事件支撑,很多时候仪式感是一种感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其实,社群运营的4感都是一样的。所以,在入群标准这一部分,虽然没有直接针对创造仪式感的具体点,但是对于用户来说,入群资格的筛选,其实也是一种潜在的影响力。
一般的入群标准大致可以分为筛选制和邀请制。这个具体根据不同的行业,以及社群定位来定。关键是对于一些核心群而言,有这个标准在,就相当于一个门槛。它可以让用户意识到,加入这个社群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样一旦用户成功入群之后,就会有一种被认可的感觉,像是被加冕一样。
(二)欢迎仪式
这部分应该是目前大多数社群都比较重视的,也是创造社群仪式感最明显的一点。这就好比是大学生入学以后的学校迎新晚会,可以让入群的成员感觉被重视。
关于这部分,除了前文说过的关于新人进群的自我介绍,最好是有固定的模板,这样便于成员之间能够快速的认识彼此,找到共同话题。还有一个小技巧:无论我们的社群是准入制还是邀请制,最好是固定在某个时间段,统一安排进群。同时在新人进群前,群管理人员可以在群内先通知一下老用户,让大家知道,做好迎新准备。
待到新人进来之后,有管理员作为主持人,让新人一个个发之前已经准备的自我介绍模板,同时带头做出专属的新人问候。如图5-5所示。
图5-5 自我介绍模板
其实,就是把新人入群看做是一场专属活动,这样既能让老用户感觉自己的社群在不断壮大,也让新人感觉到被重视、被认可。这对于新老成员之间的破冰是非常有效的!
(三)内容输出环节
如果说前面两个部分,大多数社群都挺重视仪式感,那么第三个部分其实被很多人忽略了。在内容输出环节,也就是日常运营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时刻创造仪式感。
具体的内容可以再细分为两个部分:
1根据社群的栏目化版块,创造仪式感。
在上一小节中,我们讲过社群活跃部分的后端运营,需要进行栏目化运营策略,也就是把社群工作,通过多个不同的内容版块进行不同的内容输出。我们的仪式感,也需要根据对应的内容来创造。
比如我们在做社群分享活动的时候,无论是接龙形式的报名、接头暗号式的打卡、签到,还是用户会诊版块,主题讨论的流程化、成员答疑之后的感谢形式等,整个社群所有栏目,在内容输出过程中,都是可以不断创造仪式感的。
2社群成员情感流动过程中创造仪式感。
这点如何来理解呢?我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看:
首先,社交礼仪。
所谓的仪式感本身就是由某种仪式传递出来的,而礼仪作为其中最明显,同时相对简单的一种仪式是承载我们仪式感最好的载体。
在社群中的社交礼仪,大致上可以分为问候、发言、答谢、回复等。比如在做用户会诊的时候,题主面对成员头脑风暴后给出的意见,应该适当发红包作为回礼,这样才能激发更多的成员参与。
同时,社交礼仪的规范,也能让社群内所有的人都感觉到被尊重。为什么?因为在传统线下的社群中,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面对尺度的问题。这个放在线上社群也一样是存在的!同一个社群,总是会存在,有的人特别活跃,有的人相对比较孤僻,有的性格大大咧咧,有的则过于谨慎,这些性格特质都会在社群中表现出来。作为运营人员,肯定渴望整个社群所有的人都能够参与进来,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学会通过树立相应的社群社交礼仪做出一定的平衡。
这是第一层,也是大多数社群都可以参考运用的。在情感流动过程中的仪式感,还有更深一层。
举个例子:明星粉丝都有专属的称谓,粉丝之间也都有固定的称呼;快手上的用户都冠以老铁称呼;最早的,糗事百科的专属粉丝对接暗语: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举了这些例子,我想各位大概已经明白了,所谓的在成员情感流动过程中创造仪式感,其实就是通过创造社群专属的问候语、称呼,甚至是专属表情包等,不断强化用户对于社群的认可。
当然,这种仪式感的创造未必适合所有的社群。一般对于那些有一定品牌效应,或者说社群发展到达一定阶段的社群而言更合适。不然,你在并不是特别成熟的社群里运用,可能反而会对社群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仪式感的内容,究其根本,之所以创造仪式感,是为了让所有社群成员都能有参与感。所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仪式感的创造是为了引起用户对社群输出内容的重视,最终目的是让用户获得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