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体验,激活KOC

KOC有强关系,有影响力,但KOC凭什么为B端所用?KOC在立体连接中所起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关系让渡”,即KOC的强关系为B端所用。KOC的关系让渡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B端与KOC有强关系;二是KOC真心认同产品,而不是利益诱导。利益诱导是短期的,真心认同是长期的。因为真心认同产品,才会觉得推荐是有价值的。

既然KOC在立体连接中这么重要,那么KOC当然是越多越好。B端从哪里发现、找到更多的KOC呢?大致有两个办法:

第一,历史积累强关系。历史可以积累强关系,关系是长期交互的结果。但是,历史不一定能够建立对产品的认同。比如某KOC与店主关系不错,但不一定喜欢他所销售的全部产品。

第二,快速强化强关系。强关系的快速形成,有共同经历是关键。

现在很多企业搞团建,户外体验或者拓展训练很有效。拓展训练就是精心设计的共同经历,比如临时组建团队,共同应对挑战。

场景体验,只要设计得好,同样可以视为共同体验。在体验设计时,我们曾经尝试过用户关系速成,非常有效。所以,一定要意识到,场景体验不但对产品认知很重要,而且对关系快速深化很重要。

体验是高强度认知

传统营销中,“广告——品牌”是主流认知模式。但是,这只是针对C端的认知模式,对B端并不一定合适,比如招商、渠道管理,靠的就是人链,以关系为主导的认知模式。因此,传统营销认知模式可以归纳为:C端品牌认知,B端关系认知。

互联网时代,“内容——IP”成为新主流认知模式。同样,这是面向C端的认知模式。那么,面向B端的认知模式是什么呢?除了传统的人际关系外,体验式口碑成为新认知模式。

B端与C端认知模式的差异,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C端是高密度认知模式,B端是高强度认知模式。

高密度认知模式,比如广告(品牌)、内容裂变(IP),需要面向C端进行海量的无差别信息覆盖,形成高密度传播。

高强度认知模式,则需要线下深入交流互动,更需要关系背书。因为高强度认知模式需要人际交流,因此效率比较低,不适合C端,因为C端人数众多。

体验式营销的对象,则是行业领导、专家、KOL、经销商、终端店主及KOC,人数有限。上述对象,除KOC外,是广义的B端。

高强度认知,需要在尽可能少的时间(次数),形成很难覆盖的认知。沉浸式体验,就是高强度认知。

立体连接,做透线下店

立体连接,线上越活跃,线下越要做重、做透。

传统的商店就是售卖场所,现在的门店除了线下售卖,还要承担起连接KOC的功能。因此,门店要做好以下三件事:

​ 门店场景化。过去讲陈列生动化,现在讲场景化,唤醒用户的购物欲望。

​ 门店成为强化关系的场所。比如现在烟酒店普遍设有茶台,用于强化用户关系。

​ 终端体验,筛选KOC,然后让KOC升级到更深入的体验。

做透线下店的标志,就是三个关键词:KOC、场景、体验。

KOC密度,打爆线上

C端是海量的,而KOC是有限且稀缺的。同时,KOC的角色决定了商业化非本职工作(有些KOC可能转化为B端)。因此,KOC的利用一定是阶段性的。

KOC的价值就是利用关系背书,弥补C端认知不足的缺陷。一旦C端形成高密度认知,即线上打爆,那么KOC的阶段性工作就完成了。

B端和KOC的高强度认知(线下做透),最后一定要转化为C端的高密度认知(线上打爆)。这是一项完整工作的两个阶段。

两个阶段过渡的关键是KOC密度。只要有足够的KOC密度,比如一个县100个KOC,那么一定会形成C端密度。KOC利用强关系为产品背书,把认知传递给C端,就会形成C端认知的交叉覆盖。线上打爆,就是认知信息在线上面向C端完成交叉覆盖。

上述逻辑,与深度分销的铺货率是一个道理。过去,渠道驱动的逻辑就是,只要铺货率足够高,店主首推,就可以成为渠道品牌。

(文|刘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