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七合一战略定位是什么

经过10多年的实践,我发现城市和地产领域(房地产、商业地产等)的战略策划(定位策划)涉及方面较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零售业商业地产”比“住宅房地产”涉及方面多,“泛商业地产”又比“零售业商业地产”涉及方面多,“城市战略定位”涉及方面更多。我归纳后发现,主要涉及人文学(含堪舆)、社会学、消费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设计学、营销学七个方面,对七个方面的分析形成的战略定位会增加准确度。真正适合中国的城市与地产的战略定位理论是“七合一战略定位法则”,这也是我们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在中国,“想得周到”其实就暗含了系统思考。要想“想得周到”,就要考虑整体,但不能钻牛角尖。适度是最好的,但做到适度是最难的。如何做到适度?我们考虑得越多,越能周全地考虑,越能平衡各个方面,你已经在向策划出适度的解决方案方向迈进了。

“七合一战略定位法则”是指从人文学(含堪舆)、社会学、消费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设计学、营销学七个角度进行观察、分析,以人文为主导、创意为引导,形成独特的人文印象与商业味道,塑造“中国风”,借以提高人气的决胜思维模式。通过权重确定某方面的重要程度,找到成功的操作路径。针对城市与“泛商业地产”进行差异化、特色化定位;创建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位。

“七合一战略定位法则”颠覆以往策划人的思维模式单一性、观察模式主观性、分析模式妄断性,以及唯“技术论”的“设计院模式”,回到以人为中心、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策划模式,从七个角度观察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并进行客观的、因地制宜的分析,进而形成城市与商业地产的商业生态系统,通过人文特性形成差别化。

差别化战略定位策划的三部曲就是“超常规战略定位三部曲”,其目的是形成具有全球化视野+人文(“中国风”、“民族风”)的战略策划。

城市和“泛商业地产”战略定位策划的最大区别是不可复制性,其目的是形成差别化的战略定位。这个过程通过发现味道、味道演绎、味道营造三部曲实现,也是超常规战略定位策划的三部曲。

发现味道:通过“七合一战略定位法则”找到根植于城市的味道,找到有价值的、具有唯一性的、能够形成差别化的内容,比如,从特色人文的角度、从经济的角度……

味道演绎:运用“262实证分析法”再造味道系统,形成脉络、构建主题,把本来散落在各处的亮点、情节、说法等进行串联,形成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故事。

味道营造:有了故事,还要与商业结合,形成商业上的逻辑关系。“调制”味道,形成价值体系,通过可视图进行固化。

“七合一战略定位法则”的七个方面是味道的因子,在发现味道、味道演绎、味道营造过程中要用到,是思维模式,不能把“七合一战略定位法则”称为常规战略的咨询“模型”,操作者进行调配,七个方面的各个因子的动态把握是策划人的能力体现,也是项目差别化定位的法宝。这些因子活跃在发现味道、味道演绎、味道营造的过程中。

我曾经作为职业经理人担任过建设建团总裁,主管过项目的全程投资管理,体会比较深。有些项目在前期定位策划中,也邀请过著名的公司做策划,但他们所看、所想,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还不如集团自己的人员。几次使用他们的策划最终都出了问题,甚至有些还失败了。我思考他们的所作所为,发现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单一、分析草率,看上去是团队作战,但是真正有水平的专家不多,甚至没有。基本上是从各个渠道找一些数据,再得出一个结论,与“拍脑袋”下的结论差不多,是“拍脑袋”的升华版。

其实,观察角度单一的策划会导致项目出现问题。之后,我采取自己组阁研究人员的方式进行策划,从各个角度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观察角度越多,思路就越开阔,经过验证,这样的策划成果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由于角度太多,投入的精力太多,有时也会贻误战机。后来经过总结,把看问题的角度确定为七个,运用这个思考模式,策划周期缩短了一半以上,准确率提高了数倍。

工作室在与委托方签订的合同中通常有一个要求,就是项目如何做得起、做得到、做得旺、做得成是大家共同的目标,比如,如何做得起——经济角度、如何做得到——管理角度、如何做得旺——消费角度、如何做得成——社会角度。所以,我必须寻找成功的路径,那就是定位、定位,还是定位。战略定位没有现成的模式,具有智慧性、知识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还具有不可复制性。这就为项目(有时是城市、区域)战略定位的确定增加了变数,即使这样,也很难知道确定的战略在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也就有了戴欣明工作室的“262实证分析法”、“七合一战略定位法则”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