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长的边界

1.市场对增长的影响

产品或服务市场的规模对增长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说经济学就是六个字:需求、成本、竞争。需求绝大多数时候受成本、竞争的影响。一般来说,低成本能启动大规模需求生成,竞争从某种程度上也能造成需求规模的扩大。当年杜邦公司就是走这个路子,发明一个新材料,只要收回成本后,就授权给几个竞争对手生产,大家一起创造出更巨大的应用市场,很多的市场应用是出乎意料的。

此外,竞争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智能苹果手机一开始卖得那么贵,每台手机赚的都是暴利。小米手机看中了这个机会,它价廉物美,促进了智能手机需求市场的大规模出现。新技术要突破市场,降低成本非常重要,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也特别强调这一点,他做出了一个量化的结论:新技术要实现对其他技术的颠覆,至少要降30% 的成本。

很多新东西一出来就谋求暴利,卖得太贵,因为暴利的诱惑,其他的逐利者很快会进来。有时供应商的傲慢也导致了自己失去市场优势,给了竞争对手和新创企业以巨大的机会。当时通信业“七国八制”,国外通信设备巨头非常傲慢,先打款一年后才能提货,并价格昂贵。华为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发展起来,并使得自己这个后来者迅速地超越前者,傲慢最终导致了早期垄断者的衰退。所以,必须告诫那些现在业务正处于鼎盛时期、市场在握的企业,千万不能傲慢,傲慢就是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

如何判断市场何时启动?这里面需要很多配套体系,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启动为什么这么慢?因为它需要的配套体系太多了,这些东西要都跟上,产业才能爆发。手机、计算机的产业都是同样的道理,都是一个系统,缺一不可。西方把这叫作广角镜战略。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如果大家都开着它上下班,那么上班前和下班后都是充电的高峰,这对电网容量和充电桩设备的要求就很高,这就要求储能市场要具备较高的技术应用水平,这些技术条件都得到很好的解决后,行业的爆发才具备了必要条件。

2.影响增长的另一个因素是渠道

企业要研究如何借助社会资源,如何构建迅速抵达客户的方式及调整价值流的粗细。

当年我在美的做文化时,跟他们讨论“一个伟大的企业是不是应该帮助供应商也发展起来”的问题。我问他们:有没有供应商是你们美的培养起来的,供应商也发财了的?后来大家就明确了一点,不能压供应商的钱,到年底美的的财务说这80多亿元压1个月,我们就能多得多少钱,说这话的人结果被老板骂了,老板要求财务抓紧给供应商付款。

如何对社会资源、销售渠道很好地加以利用?如果销售渠道太细,不能接触到广泛的社会资源,业务发展就很慢,就很难做起来。现在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化和多元化,一般的企业如果对产品不是很有把握,各方面不是很占优势,就去市场上招商,机会就不是很多,一般情况下很难做起来。除非你的产品特别牛,投放市场后消费者特别喜欢,经销商铺货以后都能赚到钱。

包政老师所说的营销的本质,从企业→经销商是大规模分销,从经销商→客户是做深度分销,从企业→客户是社区营销。TCL请包政老师做咨询,拟定的战略是速度抗击规模,这个战略思想源自日本企业给包政老师带来的启示,如卡西欧以快速竞争超越了夏普,娃哈哈的鼎盛时期也是用速度抢占市场,全国迅速地大规模铺货,让竞争对手无暇应对。

各种营销模式的目的都是为了使价值流迅速地抵达客户,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的规模就做不大,业务规模受限,就不能顺利发展起来。

渠道的变迁使得渠道力量空前增大:传统零售是技术引领生产变革,生产变革引导消费方式变革,新零售则是以消费方式逆向牵引生产的变革。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整个零售领域危机的来源,是技术力量的崛起和新增客户(人口结构的变化)消费习惯及购买力结构的变化,年轻人不再喜欢光顾百货、传统店铺了。

3. 要素市场对增长的影响

要素资源包括原料、人力资源、资金、关键设备、关键资源、关键部件或元器件等。大产量需要具备大规模原料的可得性。比如,为什么中国的茶叶市场做不大?一旦强调产地,就意味着市场做不大。产地就是空间的竞争,好茶叶要符合土壤、温度、气候条件等的特定因素,产出一定是有限度的。杭州当地的茶叶出产其实不多,现在要供应全国客户,产能怎么能够达到要求?小罐茶之类的高档茶品现在也很时兴,但如果产能不断扩大,标准控制不住,就要作假了。

消费和资源之间就存在这么一种关系:一个好东西出来了,如果大家都想要,都要享受,资源就不够了。

要素资源对增长的制约,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三星、英特尔、台积电这三家垄断了EUV光刻机(极紫外光刻机,荷兰ASML公司一年生产的台数有限),尤其是三星公司,它们控制了关键设备,让中国半导体产业落后一大截。这不像别的技术,你可能还有去偷师和赶超的机会,微电子技术你去看也看不会。

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一定包括:设备和工艺。最有竞争力就是自己能研发生产关键设备,如果没有自己的设备制造技术,那就没戏了。机器人产业现在是日本控制着,它掌握着关键技术。虽然计算机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日本都没有跟上,但它赚的钱可不少,因为关键元器件技术被它控制住了。日本人擅长做精密的小东西,精密的元器件就做得很好,精密工艺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4.管理能力、风险/不确定性对增长的影响

管理能力实际就是把要素资源组织起来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组织目标。现在企业的经营场景不同了,组织理论也在进步。过去包政老师常讲组织的核心在于效率,在于聚焦。那么现在,组织的适应性也很重要。

现在企业文化都在面临挑战,大家都在思考:到底应该统一于价值观,还是统一于使命/愿景。价值观过于整齐划一的话,又应如何适应多变、多元的客观环境呢?

对相对确定的产业,你可以讲价值观的统一,但一定还同时有一批人,他们的价值观不能统一。怎么理解这个不统一?其一是行为可以不同,但要保持一个底线;其二是价值观要服从于使命/愿景,用愿景去牵引新的事业。正如彭老师所言,小人物要做大事业的时候到了,如果还抱着整齐划一的价值观,组织可能就死得快。像阿里巴巴、腾讯这种企业,保持活力是它们制胜的一个重要因素,活力就是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