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成都春季糖酒会上,一款叫“不怕火”的凉茶在现场造出了不少声势。从主会场入口处的人海战术到场馆内的展示、互动,形式还是不错的。当看到一个蓝色青花瓷罐装产品和一个模仿红牛的黄色罐装产品时,我基本可以断定,产品未来不容乐观。为什么都要推出罐装产品呢?
“不怕火”凉茶在2010年3月就已经上市了,当时还出了芦荟等口味,2年后,并没有在市场上看到太多的产品,可见其运营还是比较“惨淡”的。
不仅仅是“不怕火”,糖酒会现场还有一个顺牌凉茶,打了4年广告,终端也没看到多少产品。相比之下,和其正可谓眼光独到,一句“瓶装更尽兴”,每年卷走了数十亿元的销售额……
“不怕火”凉茶是以仁和集团进行品牌背书的产品,运营商是稻盛仓投资(北京)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运营酒水、饮料等快消品,母公司在香港。但是我不敢苟同青花瓷包装的产品,当然,酒水企业如红星二锅头、郎酒都出了青花瓷产品。也许,白酒出青花瓷产品还好理解,因为酒瓶用瓷瓶还是有关联的,如果是凉茶,似乎就没有凉茶的味道和影子了。
(一)流行成不了经典
过于流行就会很快消亡,一定成不了经典。借助流行的青花瓷元素,推出一些短线产品是可行的,如果着眼于未来,则很难有好结果。
2010年上市的产品,在2012年的成都糖酒会上大力推广,显然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为什么不在2010年的糖酒会上大力推广呢?最致命的是,当大家都用青花瓷元素的时候,消费者没有新鲜感了,产品包装没有差异化,还会让人反感。
(二)青花瓷调性与凉茶不符
青花瓷作为凉茶的罐体,与凉茶无关。
第一,王老吉太强势,已经是罐装凉茶的化身,用蓝色的色调很难吸引消费者,这个差异不能打动消费者,更不能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
第二,都说红色是上火的表现,与“防上火”天然矛盾。实际上,红色和凉茶的颜色是吻合的,调性也一致。红色也不是上火的表现,也代表喜庆、好运。
看到青花瓷,想到的一定不是凉茶,甚至不是饮料,消费者哪来的购买欲望。蓝色是可以让人冷静、安静、清凉,天然调性就不是一个降火的饮料产品。调性不符,在和消费者沟通上会吃大亏,既然不会联想到饮料,这样的品牌自然很难为品牌塑造加分。
(三)推罐装产品真“不怕死”
纵观近几年的罐装凉茶,除了王老吉,基本没有成功的,王老吉成了罐装凉茶的代名词。想凭借蓝色的包装打败红罐王老吉,这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王老吉的消费者不仅是随机购买,还有很高的忠诚度,餐饮、聚会、夜场、家庭、外出等都会被指名购买,而新产品的罐装凉茶主要是随机购买……
按照销售规律,大多数产品如果能自然销售,说明已经过了上市期,但不利于携带,又有王老吉的强大压力,靠餐饮、特通渠道自然做不起来。饮料,最大的消费点应该是小店。
(四)产品口味也是一大问题
从配方和成分看,“不怕火”凉茶和传统凉茶不一样,没有夏枯草等。我在现场喝了一罐“不怕火”凉茶,感觉味道太淡,不像凉茶。如果将这款凉茶做得更时尚一点可能更好,但是选择传统包装,口味又不是传统的凉茶口味,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当时霸王为了突出凉茶的功效,药味很重,而王老吉很甜,不像药,正是因为从药转变为饮料销量才好的,现在为什么又要倒回去呢。
创新口味,就要有突破性的包装,而不是采用跟随策略。清酷绿凉茶的包装就不错,可惜诉求多变,失去了做大的好机会。
(五)目标市场选择错误
选择北方市场和西北市场明显是错的。表面看,北方市场竞争强度低,是王老吉的软肋,但你仔细想想,为什么会是软肋呢?为什么王老吉不去做透这个市场呢?第一,消费习惯不同、不接受;第二,市场小,不成规模。
按照王老吉直控终端的做法,北方市场早就应该做透了,哪里还有什么软肋和薄弱环节。如果选择没人做的市场就是找到了突破口,那只能说这个突破口是假象、是陷阱,是不能达成销售目标的。
(六)为什么不选择瓶装
瓶装产品难做,罐装产品不是更难做?和其正并没有宣传自己和王老吉的不同之处,也没有说自己怎么能下火或者防上火,而是说尽兴、说实惠,但就是这样简单的诉求却成功了。这比那些发掘了无数卖点或心理属性的所谓的大策划,不知道高明多少倍。
看似是一个包装形式的改变,但里面包含的智慧和深意是一言难尽的。总的来说,这种方式是找准了消费者真实的、未被满足的需求,激发了市场的潜力。
特别是2009年以后,瓶装凉茶市场持续放量,“不怕火”凉茶在2010年推出瓶装凉茶,刚好赶上好时节,但却错过了机会。产品外包装是一种差异,包装形式也是,为什么不多做几个瓶装产品,也许还能分一杯羹,甚至还可以成为瓶装市场的老二。
(七)怎么找差异化
和其正并没有和凉茶始祖王老吉比较谁更能“防上火”,说实话,凉茶如果作为药来卖,肯定不可能有这个规模。如果作为饮料,消费者其实并不关心有没有“防上火”,而是关心口感。中国饮料行业得渠道者得天下,这就是为什么除了“两乐”之外,其他国外饮料品牌很难竞争过国内品牌的原因。可口可乐的3A原则也是渠道先行:买得到(Available)、买得乐(Acceptable)、买得起(Affordable),最好坚持3P原则:无处不在(Pervasiveness)、心中首选(Preferece)、物有所值(Price to value)。
天天说差异,从物质、文化层面说到精神层面,可差异越来越不明显了。我去拜访一个客户,该客户的市场部门经理说:“现在,感觉这个行业的品牌、产品已经没有差异了,都是一样的东西,怎么找?”
找还是要找的,要看怎么找?比如,物质、精神层面没有差异了,可以在行为层面找。海尔——真诚到永远,这是行为和情感的识别,也是塑造了一个有差异的国际化的服务品牌形象。这个品牌差异比科技、文化、精神更能打动消费者。乐百氏的27层净化,从理性和科技角度宣传差异化;娃哈哈则用情感诉求:我的眼里只有你。现在,娃哈哈大获全胜。
本来,情感就是感性而非理性的。打动人的事物一定是基于人情、人性的事情而非理性的诉求和解释。这也是差异,这种差异的力量是理性的诉求难以达到的。
很多时候,在中国市场做饮料,一个定位不可能解决品牌的问题,就好像一个点子救不了一个企业一样。产品、渠道和动销永远是饮料行业最重要的三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