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鲍文子定性阳虎

​ 故事:舜耕历山

鲁国的阳虎想攻打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失败后逃奔齐国,齐景公很敬重他。鲍文子劝谏说:“不行。阳虎得宠于季孙却想攻打季孙,是贪图季孙的财富。现在您比季孙还富,而齐国又比鲁国大,这是阳虎要全力欺诈的原因。”于是景公就拘禁了阳虎。(出自《难四》)

​ 议论:鲍文子定性阳虎

或曰:千金之家,其子不仁,人之急利甚也。桓公,五伯之上也,争国而杀其兄,其利大也。臣主之间,非兄弟之亲也。劫杀之功,制万乘而享大利,则群臣孰非阳虎也?事以微巧成,以疏拙败。群臣之未起难也,其备未具也。群臣皆有阳虎之心,而君上不知,是微而巧也。阳虎贪于天下,以欲攻上,是疏而拙也。不使景公加诛于拙虎,是鲍文子之说反也。臣之忠诈,在君所行也。君明而严,则群臣忠;君懦而暗,则群臣诈。知微之谓明,无救赦之谓严。不知齐之巧臣而诛鲁之成乱,不亦妄乎?(出自《难四》)

鲍文子给齐王进谏的逻辑,是先给阳虎定性,阳虎背叛他的主公季氏是因为贪图季氏的财富,而现在齐王比季氏还要富,所以阳虎必会欺诈齐王谋取齐国的财富。

韩非子不认同鲍文子给齐王的进谏,他反驳的理由是:

1)​ 群臣其实个个都有阳虎那样的贪欲,他们之所以还么有象阳虎那样作乱,是因为条件还不具备。---意思是阳虎不是坏,是人之贪欲在条件具备时表现了出来而已。

2)​ 群臣都和阳虎怀着一样的心思,阳虎暴露了,他们还没暴露,可见阳虎是笨拙的,而群臣是更加狡猾的。不让齐景公去处罚更狡猾的群臣,而让他去处罚笨拙的阳虎,这话说反了。

3)​ 臣子是忠是诈,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取决于君主的作为,君主明察而严厉,臣子就会忠顺;君主懦弱而昏庸,臣子就会欺诈。明察就是知微,严厉就是不赦罪。意思是说,君主明厉,阳虎也会变成忠顺之臣;君主懦暗,群臣也会变成阳虎那样奸诈。---这句是韩非子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又回到群主以“法术势”驭臣上来了。

【评】:

鲍文子认为“作奸的人到哪里都会作奸”,韩非子认为“所有人都可能作奸,取决于环境条件”,这两种说法在现实中都能找到证实自己的正例,但同时也能找到反例。所以都不是绝对正确的话,但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的话。用现在逻辑学思维来表达,都应该加上一个定语---有时候或有些人。以为

鲍文子是静态地、定性地看问题,韩非子是动态地、不定性地看问题。站在君主的立场,韩非子的话更有积极意义,即事在人为,君主不能依靠臣子本身的忠奸,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就是要依靠自己的“法术势”。事实上,后来阳虎流落到赵简子处打工,变成了一个忠顺之臣。

从最源头看鲍文子和韩非子的意见分歧,会回到人性的变与不变命题上。人性有所不变,俗语“狗改不了吃屎”可证之;人性有所变,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