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治术到管理

管理是个现代词汇,其渊源起于20世纪初的早期管理大师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经过百年发展,已经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当管理被视为一个专门学科,是种幸,也是种不幸。言其幸,是因为它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更专业化手段的开发与推广;言其不幸,是因为管理这个概念过于狭隘的定义,使其如同是横空出世一样,隔断了同人类几千年历史的联系,不利于管理学跨界吸收营养。同时,人们默认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思维惯性,也局限了管理理论与方法在非企业领域的应用。我个人还认为,以各种专业术语过度包装的管理学,于有意无意之中筑高了管理的进入门槛。管理应是“众人之学”,有着广谱的应用,当它看起来过于专业、过于高大上、远离常识化时,其实不利于更多的人了解它、应用它。

抛开所谓现代性学科的外衣,应该说管理学自古有之。以前虽没有企业,也没有形成更具针对性的专门理论架构,但在实践上,在管理思想与手段的运用上,管理学可谓历史悠久流长,管理智慧的光芒在人们日常生活场景中常常闪耀着。一旦解开束缚,蓦然回首,会发现能够帮助人们更好认知管理、应用管理的给养是如此之丰富,历史可以给我们给养、日用常识可以给我们给养、竞技比赛可以给我们给养、军事战争可以给我们给养,正如朱子(朱熹)一首诗所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治物之学沧海桑田,治人之学其根不易,治人者,治人性也,天赋人性不易。古代没有企业,那时的人们研究的都是治理天下的学问。中国先秦儒、法、道、墨、名、阴阳等各家,尽管理论、方法差异巨大,但无不是以追求天下大治为其宗旨,正如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之父)所言“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另外,中国人的历史是记得最好的,并且侧重在政治方面,以方便“资治”,所以保留了巨大的管理案例库与管理点评。传统文化还有一个精髓,就是笃信“一”的观念,认为万事万物本质上是统一的,所以“修齐治平”是一回事,就是一个修身的过程,道理必定都在平常日用中。这个观念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管理之理无处不在,不是专门去读一些专业书籍,去听一些专业课程才能接触到,关键在于要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去思考。

《红楼梦》第十三回,有宁府请王熙凤帮忙主持秦可卿丧事的情节:

一时看完,便又吩咐道:“这二十个分作两班,一班十个,每日在里头单管人客来往倒茶,别的事不用他们管。这二十个也分作两班,每日单管本家亲戚茶饭,别的事也不用他们管。这四十个人也分作两班,单在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饭供茶,随起举哀,别的事也不与他们相干。这四个人单在内茶房收管杯碟茶器,若少一件,便叫他四个分赔。这四个人单管酒饭器皿,少一件,也是他四个分赔。这八个单管监收祭礼。这八个单管各处灯油、蜡烛、纸札;我总支了来,交与你八个,然后按我的定数再往各处去分派。这三十个每日轮流各处上夜,照管门户,监察火烛,打扫地方。这下剩的按着房屋分开,某人守某处,某处所有桌椅古董起,至于痰盒掸帚,一草一苗,或丢或坏,就和守这处的人算账赔补。来升家的每日揽总查看,或有偷懒的,赌钱吃酒的,打架拌嘴的,立刻来回我,你有徇情,经我查出,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如今都有定规,以后那一行乱了,只和那一行说话。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刻。横竖你们上房里也有时辰钟,卯正二刻我来点卯,巳正吃早饭,凡有领牌回事的,只在午初二刻。戌初烧过黄昏纸,我亲到各处查一遍,回来上夜的交明钥匙。第二日仍是卯正二刻过来。说不得咱们大家辛苦这几日罢,事完了,你们家大爷自然赏你们。”

说罢,又吩咐按数发与茶叶、油烛、鸡毛掸子、笤帚等物.一面又搬取家伙:桌围、椅搭、坐褥、毡席、痰盒、脚踏之类,一面交发,一面提笔登记,某人管某处,某人领某物,开得十分清楚。众人领了去,也都有了投奔,不似先时只拣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没个招揽。各房中也不能趁乱失迷东西.便是人来客往,也都安静了,不比先前一个正摆茶,又去端饭,正陪举哀,又顾接客。如这些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次日一概都蠲了。

每读到此处,忍不住拍案叫绝,王熙凤的项目管理做得真是教科书级的,分工讲究、标准细致、赏罚清晰,各处风险掌握得一清二楚,人员心思拿捏得丝丝入扣。谁能说这不是管理?

《汉书·丙吉传》记载这么一件事,汉宣帝时的宰相丙吉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经常外出考察民情。一次外出,他路见一群人在斗殴,地上有死伤者,却没有过问,继续前行。后来又看到有人赶牛行路,牛吐着舌头喘大气,好像很不正常,他就停了下来,派差人去问怎么回事。随行有官员认为丙吉对待这两件事错位了,重畜不重人,面带讥色质问丙吉。丙吉说:“民间斗殴有死伤,自有长安令、京兆尹(这二者是京城地方主政官员)负责逐捕斗殴之人,有关部门年终会例行对他们进行考绩,宰相不应该亲自处理小事,所以我没有过问。现在是暮春,还未到炎热天气,那头牛像中暑一样喘息,我担心时气有异常,给农事造成大伤害,所以才派人去询问。”随行官员于是心服口服,认为宰相大人识大体。

以今天管理的眼光看这个事,可以受到启发,那就是领导者对例行的事情不必管的太细,因为下属各有职责对应。相反,倒是有隐患的例外事情,没有明确的部门职责对应,领导者应该多加关注。

《商君书》说:“善治者,使跖可信,势不能为奸,虽跖可信也;势得为奸,虽伯夷可疑也。”跖即盗跖,是当时坏人的代名词,伯夷是当时贤者的代名词。这句意思是,管理本身很重要,要通过适当的管理手段,塑造一个形势,在这个形势下,坏人也会变得靠谱,因为势在不由他;如果管理不当,不能形成好的形势,就是好人也会变得行为可疑。赵简子用阳货(又称阳虎)的故事恰好印证了这个说法。

阳货是鲁国季氏家臣,他在鲁国窃政为患,是个著名的坏人,被孔子称为乱臣贼子。后来阳货被鲁国驱逐,他投靠了当时的晋国执政赵简子。赵简子收留他的时候,很多人劝阻,说这个人是个坏人,不要收留他,以免养虎为患,但赵简子不理会,任命阳货做了赵氏首辅。阳货后面干得很不错,为赵氏强盛做出了积极贡献。

分析此事,其实并非阳货这个人洗心革面,一下就变成好人了,而是赵简子管理到位,驾驭住了阳货,让他不得为恶,只能尽责于本分。

我有一个陕西的朋友,他先是我咨询客户的高管,后来我们成了朋友。他很谦虚,给我讲自己读书不多,是从最基层的岗位一步一步干上来的。有次我俩聊天,他给我讲了他自己的一个故事,说他还在做某个部门的经理时,部门有个比较顽劣的员工,赏罚不吃,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很难管制。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这个员工从此洗心革面了。发生了什么事呢?这个员工的奶奶去世了,我这朋友了解到这事以后,就买了花圈、炮竹等祭物,带着几个员工以公司名义开车去那个员工的村子里做了拜祭,这是那个员工始料未及的,他特别感动。自此以后,这个员工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工作积极、表现突出。

我想任何一本管理教科书不会教人这种管理手段的,我这朋友的做法完全是基于生活常识的运用。因地域风俗,那地方农村对婚丧嫁娶看得很重,所以当我这朋友以公司名义去拜祭时,在村里是很风光、很有面子的一件事。从专业管理角度看,这相当于一种很有效的激励措施,远胜常规的调薪、表彰,效果非常好。由此,我们也可加深一个认知,管理即常识,常识中有管理。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古之治术也好,今之管理也好,不能自树藩篱,拘泥于形而下的界限区隔,观事思理、融会贯通、晓其理知其用才是正途。简言之,应“不拘一格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