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领导向整个组织传播使命和价值观,致力于打造一个使命为中心、价值观为基础、以人为本的组织。——佛朗西斯·赫赛尔本
一 做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
《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重要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的第一卷,亚里士多德一开篇就讲:“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他认为,所谓的智慧或真实的知识就是关于原因的知识,尤其是关于终极原因的知识。亚里士多德把世间万物存在、发展、变化的最普遍、最主要的原因归结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等四种。
从静态的角度讲,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或材料构成,这即是所谓的“质料因”(Material Cause);这些质料又呈现出一定的结构或式样,这即是所谓的“形式因”(Formal Cause)。从动态的角度讲,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驱动的力量,这即是所谓的“动力因”(Efficient Cause);发展变化也总有一个方向和终点,这即是所谓的“目的因”(Final Cause)。亚里士多德强调,既然世间万物存在和变化的原因有四种,那么自然哲学家就必须对这四种原因都加以研究。
著名的国医大
企业管理是一个大的学科,这一学科包括许多不同的理论分支。这些不同的理论分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揭示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因和规律。对于管理理论,也可以参照上述概念框架进行分类。SWOT分析、“五力”模型、价值链理论等大致属于刺激因、结构因的范畴,使命、愿景、价值观理论等则大致属于动力因、目的因的范畴。
学问和学科本身没有贵贱之分,但绝对有层次之别。正如《周易·易传》中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有的管理理论侧重于从企业局部研究问题,比如人事管理、工作管理等,有的管理理论则侧重于从企业全局研究问题,比如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等。有的管理理论侧重于研究管理的手段问题,比如流程重组理论、平衡记分卡理论等,有的管理理论侧重于研究管理的目的问题,比如使命理论、愿景理论。很显然,在管理概念体系中,使命属于更高层次的理论范畴,属于“道”而非“术”的范畴。
“使命”(Mission)在管理文献中出现的时间很早,但直到20世纪中期才真正受到管理学者的重视。事实上,“使命”真正在管理实践中得到关注则是从德鲁克开始。1954年,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系统地探讨了企业使命的重要性、企业使命的制定等重要问题,他在随后的多部著作中重申了“使命”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将它延伸到所有组织的管理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命说明书”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日益受到经理人的青睐,确立使命作为组织管理与战略管理的首要任务已成为广大学者的共识。进入21世纪,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使命管理”有望一统管理理论的“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