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企业都在实施绩效管理,希望以此让企业获得更好的绩效。但是,实施后,多数企业都比较失望,因为他们深切体会到,要想让绩效管理获得成功实在不易!
那么,绩效管理为什么难?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做不好绩效管理?又有什么问题在困扰着我们?
根据多年企业管理顾问和管理培训经验,我们总结出绩效管理的10大困扰,也正是这,10大困扰导致绩效管理失败。
(1)绩效考核不考核绩效。绩效考核到底应该考核什么内容呢?请看下面的案例。
某电子公司半年前决定实施绩效考核,并采用浮动工资制,浮动工资的多少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决定。这家公司根据不同的岗位将员工分成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三大类,分别使用三张不同的绩效考核表,每一张绩效考核表都包含三方面的指标: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每月考评一次。
在第一次绩效考核的那几天,由于指标无法客观衡量,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考核,考核结果让人啼笑皆非。在人力资源部的努力下,绩效考核坚持了5个月,基本上是走形式。后来,公司决定取消绩效考核。
几个月的绩效考核最终草草收场,不欢而散,变成了一场风波。公司总经理和人力资源部经理都在反思,知道有问题,但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问题就出在考核指标上!
首先,设想一下,全公司这么多不同的岗位,仅仅使用三套考核指标能行吗?以管理人员为例,试问,什么叫“管理人员”?公司的总经理是不是管理人员?一个部门主管算不算管理人员?事实上,每一位管理人员,其工作职责不同,工作任务也是不一样的。既然他们做的工作不一样,又怎么能够拿同样的指标来考核呢?
其次,,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这些并不是他们的工作内容,为什么要拿来考核呢?这样考核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工作和考核两层皮”。如果要做的事情不考核,员工干吗还要认真做呢?并且,考核的内容根本就不是员工正在做和要做的事情,这样的考核还有什么意义呢?
也就是说,案例中所谓的绩效考核,根本就没有考核绩效。这种情况在很多企业都存在,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例如,有的企业实施的绩效考核,是全公司所有的人都使用一张考核表,考核项目当然都是一样的“德、勤、能、绩”。为什么在绩效考核中考评这些东西?绩效考核就应该考核绩效,干吗非要把德、勤、能也搅在里面?这样说,并不是认为德、勤、能、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不重要,而是不要把这些放到一起考评,不要把这么多内容都统统放到绩效考核这个筐里!这个筐的容量是有限的,这个筐的设计是针对“绩效”的,并不适合装别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绩效呢?所谓的绩效,就是员工在岗位的职责履行得如何,对任务完成得如何?该干的活,干得如何?这才是绩效,其他的东西都不是绩效,不应该放在绩效考核中。所以,员工做什么就考什么,没做的事情就不要考评!
由此,我们还得出一个结论:考核之前必须要做一件事,就是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如果各个岗位的职责、任务都不清晰,不知道各个岗位该干什么,那么凭什么说人家干得好或不好呢?
关于工作态度并不是绝对不考评,要分清楚情况。如果是服务业,如酒楼、宾馆或旅行社,那么工作态度就是提供给客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的工作态度将会影响这类企业的服务质量,工作态度也就属于员工的工作内容了。干什么,就考评什么,这种情况下,当然就应该考评工作态度!
但是,我们应该把工作态度分解成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例如,酒楼迎宾小姐的工作态度就应该是:①面带微笑;②双唇微开,露出牙齿;③目视客人,上身向前微倾;④右手展开,向酒楼方向呈45度角指引客人;⑤同时说道:“欢迎光临××酒楼,请问……”这就是迎宾的工作态度!考核指标中,并不会出现抽象的“工作态度”这四个字,而是一些可以客观衡量的行为规范。
为什么我们做绩效考核的时候,经常说KPI呢?因为我们的精力和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弄了一大堆考核指标,二十几项,考核会实施不下去。因此,我们不是什么都要考核,而是只抓最重要的。
站在被考核者的角度,考核指标有什么,他们就重视什么。所以,我们不能把一个人所干的所有内容都进行考核,否则,就无法突出重点,导致考核过程复杂。
考核指标必须是企业重视的内容,“你重视什么就考核什么,员工会做好你所要考核的,而不是做好你心里所希望的事”,让员工做好你希望事情的方法就是,把希望做好的事纳入考核指标。
总结为三句话:第一,干什么就考评什么。第二,公司重视什么就考评什么。第三,不要把德、勤、能、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这些内容纳入绩效考核,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是绩效。
(2)总经理不参与绩效考核。 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绩效考核、绩效管理应该由谁来做?”带着这个问题,先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广州一家很大的集团公司,500多人,但有100多亿元的资产,2006年,这家公司的老板决心全力推行绩效管理,于是请我这个顾问做辅导。第一次开会,由集团人力资源总监主持,来了10个分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公司常务副总裁也亲自参加。开会伊始,人力资源总监便说:“我们集团公司非常重视绩效考核,……”,接着常务副总裁讲了15分钟话,说集团如何重视绩效考核,并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如何重视等,说完便离开了会场。
后面,人力资源总监问我:“曹老师,你给我们建议建议吧,推行绩效管理,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说:“就从今天的这个会议开始说吧,开绩效管理的会,怎么参加的人全是你们人力资源干部呢?这不行,光人力资源干部怎么做绩效考核?你们订得了绩效指标吗?应该是集团总裁给各个分公司分配任务,集团总裁和各分公司的总经理共同商定各个分公司的指标,然后各个分公司总经理再将指标分解给各自的下属。”
他说:“我们也知道我们订不了各个分公司总经理的指标,可是,订不了也得订,这是总裁安排给我们的任务,我们正在苦恼呢。”
我说:“今天这个会跟你们说说可以,但没什么用,下一次把你们老板找来。”
他说:“我们总裁难得见一面。”
我说:“难得见一面也得见。这样吧,下一次约好总裁、各分公司总经理和各分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一起开次会,我来跟他们讲明白绩效管理的会他们应该参加,并且他们是主体,你们人力资源部门只是配合他们的,要让他们转变观念。”
观念从两个方面转变:
第一,考核是大家的事而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事,各分公司总经理是主角。
这不是人力资源部干的活,因为人力资源部的人不懂业务!怎么卖房子你知道吗?怎么搞建筑你知道吗?你们都不知道,不知道你怎么定考核指标呢?人力资源部要做的事,主要是为大家提供方法、工具、培训和信息,但是要订的这些目标、指标,是总裁给下面的总经理安排的任务,然后总经理再给下面的人安排的任务。绩效考核指标也一定是由各个部门的主管和总经理共同商定出来的,这些,人力资源部是掺和不进去的,所以各分公司的总经理必须要参与。
首先,总经理不参与,各个部门经理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由谁来定?人力资源部门定不出来,各个部门自己也无法给自己定指标。如果总经理是旁观者,光看人力资源部怎么安排,这不行。如果各分公司的总经理不知道绩效管理是谁的责任,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用什么工具达到什么目的,如何来推进?绩效管理根本就搞不好,所以,我们说总经理是第一人力资源总监。
总经理是绩效管理第一责任人,不光要看,而且要亲自干。
其次,没有总经理直接参与,人力资源部门往往无法有效调度其他部门的总监、经理,特别是一些强势部门的经理,导致绩效管理体系建设进展缓慢。没有各个部门经理的全力参与,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往往建立的不完善。
最后,总经理不参与,各级干部及广大员工在实施绩效考核时,往往敷衍了事,导致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其实,总经理参加与否,很大程度上是向公司全体员工表明一种态度:绩效考核非常重要。总经理亲自抓会让公司各级干部感觉到“绩效管理很重要”,成功的概率也会高很多。
第二,总经理之外的其他人都接受考核,而总经理不被考核,是不对的。
在绩效管理体系里,绩效考核指标有3个层次:总经理的考核指标、部门经理的考核指标和各个岗位的考核指标。各个岗位的指标由部门经理的指标分解而来,部门经理的指标由总经理的指标分解而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总经理的考核指标,那部门经理的指标从哪里来?
公司总经理的指标承载了公司的战略目标,是绩效管理的关键所在。在制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首先,必须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制订出总经理的考核指标,这个过程需要全体高层共同参与,花费很多时间来讨论论证,最后形成文档。所以一定要考核总经理。
(3)各级经理的抗拒。一些部门经理觉得:“人力资源管理是我额外的事,这怎么是我干的活?”
我的一个客户是一家旅游景点,想要建立3P体系(职责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和薪酬体系)。等定好指标,实施绩效考核的时候,发生了情况。因为总经理特别积极,特别想把这事做好,所以,各个经理、主管也都非常配合,开会的时候非常认真地记笔记,但是一个副总经理除外。
他没有参与考核指标的制订,不在乎绩效考核这件事。等轮到他考核下面人的时候,他觉得绩效考核占用了他很多时间,结果,他把考核表发给下属,让下属们自己去填考核结果。
还有一次,我们给一家知名电子制造企业做内训,公司要求所有的部门经理都参加,结果有一些部门经理发火说没时间,不参加,有些派他的助理或下面的人来。他们觉得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所以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