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出自《主道》)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据此得出君主要法道的结论。如何法道呢?看问题要看其本原,判事之成败要看它是否符合客观规律的准则。本原和准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性的因果关系,有此因则有此果、知此因则知此果。
守自然之道,行毋穷之令,故曰明主。(出自《功名》)
遵循自然之道,推行源源不断的政令,所以叫做明主。
【评】:
“道”这个概念,用现代词汇翻译,勉强可以译为“客观规律”。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同两千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古人描述道时的举例的很多现象现在都可以更科学地进行解释了,但我们现代人并不能因此说古人创造的“道”这个概念是错的,或者过时的。体道有多种途径,所以古人在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也不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动的情况下,能制定出天文历法,即是一例。且中国古时学问多重在人生界,当世人性与古时人性无异,古时人生、人性研究成果便有当世价值。
法道而行的难点,其实不在于知道要循道、顺道,而在于个人理解的“道”是什么。所以在实践中,这是很容易走入误区的,即你以为你所做的符合道,而其实你错了。所以一定要在体道上下功夫,体道不是一时一刻的功夫,而是一生一世的功夫。如何下这个功夫?法家不太讲功夫论,但儒家讲功夫论多,可以用儒家的功夫,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论语》和《中庸》)。
韩非子提出以道为师的意义有二:
一是让领导者有所敬畏。不要因为权势在身,而纵性逞欲,行事不做分析、不做论证、不计后果,置组织的利益、众人的得失与感受、未来的利益于不顾;也不要因为一时之成绩,就感觉老子天下第一,罔顾现实、倒行逆施、指鹿为马、为所欲为。人一旦把自己当成神,基本也就处于癫狂状态了,也就距离灭亡不远了。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Those whom God wishes to destroy, he first makes mad。”古希腊悲剧作家欧底庇德斯说:“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
二是让领导者意识到人必有自身的不足与局限,必须勤以学习、宽以纳谏、缜以思考、慎以决策,才能不远道、不悖道。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问给事中孔颖达:“《论语》说的’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是什么意思?”孔颖达做了解释后又说:“非独匹夫如是,帝王亦然。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注:蒙童时代就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治民理政,不以苛察为明,容物亲众。’若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下情不通,取亡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