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文王献地于纣
从前周文王侵占盂地、攻克莒地、夺取酆地,办过三件事后,引起了纣王的厌恶。文王于是很害怕,要求进献给纣王洛水西边、赤壤地方方圆千里的土地,用来请求废除炮烙这种酷刑。天下人都很高兴。孔子听到后说;“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的人心。” (出自《难二》)
议论:文王自致祸
或曰: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是以身不及于患也。使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耶,则虽索人心以解恶可也。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己又轻地以收人心,是重见疑也,固其所以桎梏、囚于羑里也。郑长者有言:“体道,无为无见也。”此最宜于文王矣,不使人疑之也。仲尼以文王为智,未及此论也。(出自《难二》)
孔子称赞文王献地千里给,以请求纣王废除炮烙之刑的做法即仁慈又明智。韩非子对孔子称赞文王之仁没有异议,但对孔子称赞文王之智不认同。韩非子分析如下:
所谓明智,就是能避开祸难。如果文王被纣王憎恶的原因是文王不得人心,那么文王用求得人心的办法解除纣王对他的憎恶是可以的。而纣王是因为文王大得人心而憎恶他,那他这个做法只能加重纣王对他的怀疑。这就是文王被戴上桎梏囚禁在羑里的原因。郑长者曾说过:“能深切体道的仁,是无所作为、无所闻见的。”这话是最适用于文王的,如果文王不献地,可以不增加纣王对他的怀疑。所以,孔子认为文王明智,还赶不上郑长者的这种看法。
【评】:
术就是博弈的手段,要赢得博弈,首先要知道对手想要什么、反感什么,然后针对性用术。文王没搞清楚纣王在想什么,自顾展示仁义,结果使自己九死一生,还搭上了儿子伯邑考的性命。所以从全身避祸的角度看,文王对纣王的博弈策略的确不能算多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