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权涉及管控体系,另外,还牵涉到事业单元的组织模式。比如,用事业部的模式,超事业部的模式,还是子集团的模式?
在二次创业转型期间,一个常见的现象是业务还没有膨胀,但组织已经庞大,人浮于事,文牍盛行,相互制造工作。
企业必须根据业务的发展情况,不断演进组织,而不是为了放权,一上来就是事业部,加机构,结果就出现了上述诸多现象。
以下是几种事业状态,不同的事业单元应该采取不同的组织模式:
孵化项目:对于一个方向不错,但业务增长的路径和盈利模式仍然在探索和积累的时期的项目,尽管可以设立一个公司,但可作为总部的一个项目进行管理,主要配置业务人员。
当然,对于已明确要快速突破的战略性新业务,可以充分配置人员,特别赋予充分的人事、财务权限,促进新业务的快速突破。
直管企业:是集团成熟运作的一个事业单元,但目前业务种类、区域等比较单一,且没有明确的扩张路径,公司不需要再增加一个层级,如“事业部”,直接隶属集团管理。
“类”事业部:由于集团下属企业成员和经营运作不够成熟,但业务还没有进入一个明确的扩张通道,可以由一个集团领导负责管理、协调与决策,但不需配置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实质上,这不是事业部,故称之为“类事业部”。
“微”事业部:业务种类、区域等已比较复杂,可以形成事业部的事业单元,但由于仍然没有明确进入快速扩张通道,可以设置事业部的模式,有利责任承担和经营突破,但是事业部的部门设置主要为业务管理部门,如技术、市场等,避免组织过度膨胀。
事业部:业务种类、区域等已比较复杂,可以形成事业部的事业单元,且已明确进入快速扩张通道,配置充分的力量,快速推进工作。
笔者用如图8-12来表示这几种情况:
图8-12 事业状态图
因此,组织是一个演进过程,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不然,业务没膨胀,组织已膨胀。
总结来说,管理体制的核心是要解决集分权问题。而企业在成长期进行管理建设,往往出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现象,这首先是人的问题,尤其是下属领军团队的成熟度问题,同时,管控体系的建设需要理解“在路上”这一特征,企业并不是已经形成了成熟运作管控体系的新状态,因此在这一时期,进行管控工作最关键的是管控的建设——“一起做”。
要真正形成管控体系,必须形成条线组织,并且抓住主线工作。但我们的工作往往效果不佳不是概念和方法有问题,而是运用概念和方法的最后一公里出了问题——要么没有做透,要么没有理解本质。
管控体系形成后,就有了权责的分工与协同,但经常出现内部协同比外部还难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明确“为谁用枪(权)”的理念——权力驱动还是市场驱动,经营第一还是制度第一。
管理系统的建设本质是要进行管理复制,由管几个人可以延伸到管理几万人。在通过管理系统建设进行系统复制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团队复制”,即通过形成共同目标、立场、原则的团队层层分解与承担责任,实现管理延伸。而团队复制的关键是要形成“块状班子”,“块状班子”的形成关键在于议事规则。最后,需要注意有效利用委员会,让权力智慧化,不仅仅是团队复制,而是复制更智慧化的团队。
最后是领军团队的事业单元采取何种组织模式,这里需要关注的是根据情况进行演进,不然就出现了业务没膨胀,组织已膨胀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