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沙县小吃何以成“气候”

 沙县小吃如今在全国已具有广泛的知名度,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其如此快速成长?是“沙县小吃”的产品好吃,还是沙县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其实,沙县小吃“进城”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沙县小吃落户杭州,却败走杭州!因此,沙县小吃固然有特色,但今天的发展绝非因小吃而造就的!

这一点不仅业内,甚至不少沙县小吃业主也相当茫然。例如,能不能对外地人有偿技术培训?政府曾进行民意投票,结果以绝对多数票否决。沙县很多业主很反对外地人开办沙县小吃,有关沙县小吃是不是只能由沙县人经营的争论,仍在继续。

然而,实际上打着“沙县小吃”旗号经营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周边县市,甚至有部分因在沙县小吃打工的外省人,如果说民间业内人士估计的沙县小吃全国门店数量是官方数据的2~3倍是事实的话,岂非占据了半壁江山?因此,可以说,没有这些“伪沙县小吃”,便不可能造就今天的“沙县小吃”全国广泛的知名度!

如果从保护沙县人的利益出发,真正要做的事是开放对外地人的培训,而不是打压,要知道,真正能带给沙县人利益的不是“沙县小吃”的技术而是“沙县小吃”的品牌。

让我们看看20世纪90年代初因“跑路”者兴起的沙县小吃,究竟因何繁荣?

1.赶上时候

所谓“赶上时候”,赶上的不仅是餐饮市场的需求变化,还踩上中央政策的“点”,同时赶上为数众多的“跑路者”选择沙县小吃为生存手段。

满足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正赶上下海潮、打工潮,吃饭难、住宿难、出门难渐成问题,沙县小吃填补着“吃”的市场。

政府扶持:符合中央关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的精神。为推广小吃,沙县政府先后组织到上海、杭州等各地开推介会,并鼓励沙县人“攻城掠地”。2004年沙县小吃打入上海市场时,业主开一家店,县政府补贴1000元。2007年,沙县小吃打入北京市场前100家店,沙县政府每家补贴3000元。

数千人的“跑路者”为生计,纷纷开起沙县小吃店,规模效应显现。

2.商业模式

一是经营定位契合了当时餐饮市场从生产导向到产品导向转变的阶段,顾客喜欢物美价廉的产品,开始以质量和价格作为选择产品的基础,而沙县小吃“二元吃饱,五元吃好”, 便宜、口味好、快捷的特点恰好符合市场的需求。

二是“一家一店”,易复制,草根式快速成长。

三是供应链。当沙县小吃在一个区域形成规模后,沙县人便依沙县小吃店所在区域开设面粉等原材料工厂,形成供应链,这种生态正是让没有中央厨房的沙县小吃能够全国开花。

3.赚到了钱

沙县人的小吃生意红火,做小吃赚钱快的信息,一传十,十传百,更多的沙县人奔向城市。可见,沙县小吃今天的发展绝非仅因小吃而造就的!如果不能厘清沙县小吃的成功基因或背景,将极大困扰沙县小吃的未来发展。

4.结论

一直以来,许多地区政府都在学习沙县经验,试图将其当地的特色小吃推广到全国,然而,沙县小吃现象是难以复制的!它是时代的产物,不仅政策背景、市场需求无法再现,而且,当初开小吃店的门槛极低,只需“四根竹竿撑块塑料布,两个煤炉伴只扁肉锅,就可以叫卖了” 。许多甚至也不办理证照,工商局抓到也只罚款了事,并不妨碍经营。这在当下几乎不可想象!同时,即使政府政策扶持,也难以复制当初数千人“跑路者”为生计而自发行为所形成的规模效应!

因此,沙县小吃要能持续发展,也千万不要忘了或不去深入探究沙县小吃成功的基因是什么,否则,“沙县小吃”现象能否可持续发展将会是最大的挑战。这绝非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