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越HRD:HR长期主义者
什么成就了你,什么也约束了你。HRD应该有下一站的目标和追求,这是HRD成长的必然诉求。当然,HRD的升级,除了职位晋升,如成长为HRGM(人力资源总经理)、HRVP(人力资源副总裁)、CHO/CHRO/CPO(首席人力资源官、首席人才官)等HR管理职位,还应该有另一种不同维度的全新定位。
我认为HRD角色升级是——HR长期主义者,英文可以用HR Long-termist来表达。HR长期主义者,不是一个职位,而是一种角色定位、一种思维方式。这就如同HRBP不一定是一个职位,也可以是一种角色定位、一种思维方式一样。我认为所有的HR团队成员都是HRBP(人力资源业务伙伴)角色,而HR一把手就是最大的HRBP,只不过他服务的业务伙伴是公司高层管理者(如CEO、业务副总裁等)。
(2)HR长期主义者是如何升维的
HR长期主义者在哪些维度上有着明显的“升维”呢?
首先,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影响与赋能,从“附和”到独立思考。HRD长期形成的思维习惯,首先是服务。你对业务主管提出的需求,先要响应并满足其需求。这种角色定位,不管你承不承认,相对偏被动——被动的响应、被动的执行。当然,有些做得好的HRD,其作用是起到了对业务领导及员工的主动影响与赋能的作用。比如HR领导根据业务部门提出的需求,转化为HR解决方案,这是在业务领导提出的显性需求基础上,深入分析业务痛点及深层需求,重构出满足其深层需求的HR综合解决方案(即HR举措)。被动与主动的工作内容的比例,在不同HRD的身上,有着不同的体现。HRD新手可能为1:9或2:8,好一点的HRD能做到3:7或4:6,最好的可以达到5:5或6:4,但这几乎已是上限了。
HR长期主义者,不仅仅把自己定位为业务伙伴,他更把自己“升维”为公司的HR“长期工程”(基础设施)构筑者,他的目标是构筑企业的HR底座,为业务的长期发展、企业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所以,他天然带着独立的,更全局、更长期、更底层的思考。这使HR在与业务主管沟通的时候,有着冷静旁观、审慎判断的特点,他能跳出业务部门的需求表象,从更底层的逻辑去解构业务的需求,然后转化为企业的组织、制度、流程、机制、文化,以及HR共享服务、项目等。
他会更多思考HR解决方案与行动举措被执行后,所产生的系统性、长远性、周期性的影响。如果说HRD更多是从偏表面去满足业务的需求,HR长期主义者则是从偏底层去满足业务的需求。当然,这里面有一个过渡的灰度状态,由浅到深。
(3)HR长期主义者如何进行底层思考
当HR长期主义者接到一个员工、一个业务主管、一个业务团队的需求时,会自觉地将思考的范围从局部扩展到全局。比如他会思考:“这对其他员工、其他部门甚至公司整体的影响是什么?”
HR长期主义者还会超越短期的影响,从更长期的角度去思考做一件事情的影响。比如他会思考:“我这么做了,它短期的影响是什么,中长期的影响是什么,会不会有后遗症?如果是积极的影响,能不能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
HR长期主义者会超越业务伙伴的角色,进入企业HR体系“总设计师”的角。比如他会思考:“在HR整体架构上,我们可以做出什么优化和改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能够把表面上的问题,沉淀为公司的HR基础设施吗?我们能够从个案的问题抽离出来,成为一种普适性的、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吗?”
HR长期主义者,还会从业务本身升维到商业逻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他会思考:“业务部门对人力资源提出这样的需求,背后是想强化什么样的业务能力,这对公司业务发展有什么影响?这是否符合基本的商业逻辑,能在市场中找到合适的定位吗,这个定位是正确的吗?如果定位正确,我怎样能帮助业务构建所需的组织能力;如果定位不正确,我怎样才能帮助业务找到正确的道路?”这么思考的原因,是因为如果商业逻辑不成立,公司在市场价值链中没有合适的角色,甚至是一种错误的、容易被替代或抛弃的角色,那么,HR今天所做的事情,可能使业务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HR长期主义者的视野,已从微观扩展到宏观,能从市场发展、商业逻辑的角度,去审视业务的需求,并主动提出问题和建议。HR长期主义者关注的东西,不仅仅是HR专业范围,或者业务部门范围,还会扩展到组织外部,在宏观经济环境中,去识别组织的机遇、挑战与风险。所以说,HR长期主义者的视角,是CEO的视角。
HR长期主义者,会通过自身的行动举措,把不确定性的东西,转化为确定性的东西。他构筑的是一种底层的能力,是让企业的重心下沉,沉淀为更根本的组织能力。这就如同企业云计算服务从SaaS(软件即服务)到PaaS(平台即服务),再到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的沉淀,即企业自主管理、掌控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定制,越来越能沉淀自身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优势。HR长期主义者,是企业未来更需要的角色。我们期待有更多的HR长期主义者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