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一家创业公司的 CEO 用一句“大白话”,说出了平台型企业的特点:什么叫互联网?互联网就是:搭一个平台、找一群“傻子”在上面干活或者玩,我 就赚钱了。的确,在某种层面上,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的商业模式主线,十分符合这句“大白话”的描述。话糙理不糙,它道出了指数型组织的核心。
创业公司如果想在一个大市场范围内获得海量用户,就需要搭建具有“指数型 动力”的人力资源架构,这一点毋庸置疑 [15]。但对于是否仍存在着指数化发展的商机, 人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很多人认为:自从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在电子商务、社交、搜索等领域建立起强势平台并成为巨头之后,新的指数型公司出现的机会越来越小。特别是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公司不同于美国的互联网巨头:前者在创业中期,就发现了平台规模之下的商机,并通过商业模式扩展,覆盖掉了基本上所有的商业形式;后者的商业模式则相对独立。比如,阿里巴巴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搭建了电子商务平台,还建立了金融支付平台、物流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围绕着电商环节的生态中, 阿里巴巴占领了几乎所有具备“指数化”潜力的高地。与此同时,腾讯公司则盘踞在 社交和生活领域中,扩展新的商业模式,吃掉一切有可能指数化的“蛋糕”。在中国, 人们认为给创业者留下的搭建“平台型”企业的机会不多了。因此,很多商业观察 家和风险投资机构,特别不赞成创业者一上来就以平台型企业的思维模式来创立公司。
反对意见则认为:在很多的细分领域中,还有大量的平台化、指数化的机会。比如,占中国企业类型比例 70% 的制造业就可以被整合到一个新平台上去,为客户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还有公司从事生鲜电商平台的搭建、二手车销售平台、室内装修和设计平台、定制化家具平台等。创业者们希望能从自己所擅长的细分市场
打开缺口,搭建一个垂直行业的专业平台。虽然这些创业公司不断被巨头阻击,但仍有一些能够杀出一片天地的,证伪“平台无机会”的观点。
因此,反方认为平台化企业大有可为。
实际上,依我们看来,以上两种争论没有太大的意义。未来主流的商业模式, 几乎都将以“平台型”存在。任何一个能进行指数化的企业,都具备搭建平台的基础, 只是平台的类型和使用的指数化技术不同罢了。比如,随着智能汽车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汽车将作为一个新的终端设备。消费者可以在汽车上通过“车联
网”购买自己喜欢的产品,选择想看的影片,学习某些在线的课程。那么,“车联网”将作为一个新的平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家庭,确切地说“家人生活”的房间,也很有可能变成一个新的终端设备。消费者可以在家里面,根据实际的情况从冰箱外壳上,购买所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洗衣机面板上,购买快要用完的洗衣液;在浴室的镜子上购买化妆品和洗护用品。甚至,这些都可以是智能的。冰箱会根据程序设定的菜谱,自动购买食材;洗衣机可以识别衣服的面料和洗涤要求,从而选择不同的洗衣液;镜子可以知道主人喜欢的化妆品快用完了,或者正在打折。
这些都是创业公司在努力打造的“新平台”。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载体、方式 及创新技术来不断迭代和实现。至于这些机会,是否能与现有的巨头们建立关联, 取决于巨头们是否足够努力,并有能力战胜“创新者的窘境”。
当然,我更看好创业公司。
就像萨利姆·伊斯梅尔所说的那样“欢迎来到指数型组织的新世界。在这里, 历史也好,规模也好,名气也好,甚至是目前的销售额也好,全都无法保证你能看到明天的太阳。而另一方面,在这里,你可以创立一个前途无量、发展又好又快的组织。你可以享受到的成功,即指数型的成功,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16]
创业公司只需要找准一个领域,设计创新的商业模式,使它与成熟创新技术相结合,并建立起边界规则下的“失控”管理构架,就可以很快取得指数型成长。然 后,再把它裂变成一个新生态。真不知道那些现有的大平台,如何“对付”得了掌 握了这些技能的海量创业者?况且,取得了指数型动力的创业公司,并不需要像巨头一样建立庞大的团队。他们只需要几个核心的具备指数化思维的员工,就可以拉动整个社会资源的杠杆,为自己的企业所用。新型组织的效率,将远远胜于巨头们。
这并非是科幻小说中“天方夜谭”的情境,随着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成熟, 在不远的未来,指数化公司将成为一种全新的组织模式存在于商业领域中。
因此,现在和未来的公司,将是“少数精英 + 指数化动力 + 社会成熟资源”的新型组织形式。他们将产生让巨头们颤抖的发展动力和前景,从而真正地实现“人力资源资本”型公司。为此,我们在这里强烈建议想要将自己的企业进行“指数化” 的读者,去阅读《指数型组织》一书。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规模企业指数化的方法和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