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扁平化的真相

深度分销后一线员工的分工,如理货员、促销员,基本上是按照“标准动作”做简单工作。这些标准动作虽然没什么技术含量,但管理起来很简单,在有增量空间的时候非常有效。但是,当“卒拱到底”的时候,就没有威力了。扁平化也是如此,渠道渗透力提高到接近极限,标准动作不再产生增量,人力成本又高企的时候,就会发现,大量的一线人员可能会处于“失控状态”——老板也许知道一线问题很多,但无能为力。

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因为渠道扁平化带来另一个问题:厂家销售系统的内部管理层级超过了企业内部管理渗透力的极限。当渠道扁平化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厂家营销系统内部层级化的现象:过去以“省代”为主的时候,厂家销售管理系统只有1~2级,一般不超过3级;现在以“县代”为主的时候,厂家销售系统的管理层级则有4~6级,包括大区、省区、区域经理、城市经理及业代等,大企业销售系统内部层级通常有5级左右。

其实,渠道无论如何扁平化,内部管理层级和外部交易层级之和是不变的,当外部交易层级减少(原来的二级批发商、三批批发商、四批批发商消失,这就是扁平化),厂家内部的层级就增加了,而内外总层级之和基本不变。这是理解“反扁平化”必须搞懂的一个问题。另外一个必须搞清的问题,是中国管理的有效渗透层级,超过这个层级数量,管理渗透力就下降。现场管理(如生产管理),有效管理的渗透力可以多达3~4级;非现场管理(如销售管理),有效管理的渗透力是2级,到3级就已经勉为其难了。现在大厂家销售系统内部层级4~6级。

深度分销初期,一线员工的工作是标准化的,比如理货员和推广员,管理相对容易,KPI考核难度小。现在销量封顶,一线员工多数不再是简单化的工作,原来的KPI已经不合适了。所以,管理难度加大了。

前面讨论过,无论扁平化还是反扁平化,总的管理层级和交易层级之和是不变的,厂家的反扁平化,实际上就意味着经销商的层级化。“县代”可以只有1个层级,“市代”必须有2个层级,“省代”至少有3个层级。原来厂家5级管理层次,县级经销商1级管理层次,现在变成厂家3级,经销商3级。虽然管理层级的总和没变,但都在有效的管理渗透力层级之内。

厂家减少内部管理层次,经销商增加管理层次,有这么多合适的经销商吗?现在经销商正在两极分化,有管理能力的经销商正在崛起。是否能够找到这些经销商,是厂家反扁平化的关键。同时,反扁平化后,原来由厂家执行或监督执行的一线动作,现在还能够执行到位吗?这是需要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