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所有的组织一定有层级结构,我们设计的会员制也一定有会员层级。层级再少也会有,无非是超级扁平化的两三个层级,还是类似复杂官僚系统的十几层金字塔层级。
会员层级不是会员的分类,是同一分类的不同层次,常见的银行和航空公司的普卡、金卡、白金卡、钻石卡等就是同一类会员卡的不同层级。层级是由高到低划分的,不同层级对应的是不同的条件和权益,层级越高自然是条件越高也权益越高,当然会员数量也越少。
会员层级最主流的划分方式是星级或者钻级,比如:三星、四星、五星;黄金、白金、钻石等等。
会员的层级是会员不同身份的标志,它给了会员在会员组织里面留存和流动的理由,层级就是阶梯,可以让会员上得去也下得来。会员组织人为的把会员分为三六九等,以促进会员更多的消费或者满足更多的条件来提升自己的层级,同时也因为低层级的存在,降低了加入会员组织的门槛,使得更多的人进入,更少的人流失。
会员层级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类依据:
第1类,支付款项,包括会费、消费、储值等现金性支出。
此三者性质各有不同:会费是年费或者规定时间期限的费用,是一经支出立即交付的费用,一般不会退款,属于订阅式会员制;消费是直接用于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也是一经支出立即交付的费用,消费的金额一般对应的是积分;储值是预付费,相当于会员暂存在会员组织的“存款”,是还未交付的预付费。
会员组织可依据现金支出的金额大小来划分等级,既可以是单次金额,也可以是特定时间段内的累积金额。
第2类,完成任务,包括任务完成度/完成量,对组织的贡献度等。
第3类,积分。
积分是我们重点推荐的方式,在下一个小节会详细展开说。
积分是兑换来的,兑换的对象就是上述第1类支付款项金额和第2类完成任务量,通过会员组织制定的一套计算规则把它们兑换成了积分,就实现了系统内部的价值共识。
了解了这三类划分层级的依据,我们很清楚的看到,最常见的层级划分是和会员支付的款项金额或者会员所持有的积分相关联。我们要思考的下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去给自己的会员体系设计层级?
首先,会员层级肯定不是越多越好,层级本身是配合业务来设计的,它允许我们不断地进行调整。
有些企业的会员层级多,是因为它们业务类型相对比较复杂,产品和服务的库存SKU数量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差异大。比如大商场和小面馆就完全不一样,大商场既有售价几毛钱的商品,也有售价几十万的商品,它就可以拉开很多个层级,而小面馆的客单价基本就稳定在人均30-50之间,最多就是有些客人三天两头经常来,有些客人一年来不了几次,它就没有必要设置多个层级,太复杂了反倒影响了成交。
所以会员层级的数量多少,主要取决于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本身拉开的梯度,梯度大就层级多。对于经验不太丰富的初级经营者,我建议从三个层级开始设计自己的会员体系梯度。正所谓三生万物,三个层级基本上可以满足会员分层的基本原理,能够尽量大范围地招募会员,又能够让会员在体系里有上升的空间。
同学们要提醒自己,我们给会员划分层级的目的是促进成交,和促进做高客单价。
其次,优先使用积分来作为划分层级的依据。
用积分来划分层级的优势很明显,本章的下一节会专门给大家分析,这里提一个使用积分的重要问题:
评定会员的层级,是用积分总额作为条件,还是用积分兑换作为条件更好?
这是一个比较高级的问题,大多数会员制的玩家都没有思考过它。我们代入场景来提问:
假如我们是一个商场,现在客户甲通过消费1万元获得了10000个积分币,我们的金会员门槛的6000个积分币。既然甲的积分已经超过了金会员的门槛,我们的会员管理系统应该直接把甲标记为金会员,还是需要甲自己用6000个积分去兑换一个金会员的身份呢?
这两种作法各有好处,前一种作法简单,不会打扰客户,也不需要增加客户理解的负担,转化率会更高一些,是我们比较常用的方法;后一种作法则不光让商家牢牢掌握了会员规则的解释权,还能刺激会员的活跃度,是一种更高阶的玩法,请读者们认真去体会其中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