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效率驱动——绳之以法

社交驱动+信任驱动从底层逻辑上来看,基本解决了A接受、A分享及B接受,两个人、三个动作的全部问题,但一场裂变营销如果只有这些依然不够。毕竟这只是策划出了一条路出来,让用户可以在上面走起来,而如何让这个流程更顺畅,让用户在上面可以从走变成跑,就需要第三个驱动——效率驱动。如图4-9所示。

图4-9效率驱动

效率驱动总的可以分为两部分:触点效率化、结构效率优化。

(一)触点效率化

触点效率化:现在的很多营销活动非常重视用户行为和使用场景,在设计策划时往往都会关注每个用户每个行为背后的触点场景是什么,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些,才能为了实现更进一步行为转换率而去设计具体的营销机会点,也就是抓手。所以,结合用户行为和触点场景,整个触点效率化可以分为五层:

第一层:用户生命周期。

第二层:跟情绪相关的用户体验地图。

第三层:跟业务属性相关的用户价值成长路径。

第四层:在业务属性之下的关键用户行为。

第五层:行为背后的关键数据指标。

而结构效率优化跟触点效率化有一定的区别,触点效率化更多的是用户行为的体现,通过提升触点效率,使得每一个参与活动的用户其行为变得自然顺畅;而结构效率则是用户从一开始的参与到最后的结束,要保证整个过程的顺畅。

(二)结构效率优化

提升结构效率化最关键的是去解决四个问题:

(1)如何降低用户的认知门槛,即玩法形式容易掌握。

(2)如何提高用户参与和分享意愿(一般是以通过奖励机制来实现,奖励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最好是两者结合)。

(3)如何提高整个用户路径的流畅度(也就是降低过程中的各种阻力)。

(4)如何能够在适当的关键时间点上给予用户最强的正向刺激(比如像及时数据反馈、奖励排行榜等)。

图4-10 社交驱动、信任驱动、效率驱动的关系

裂变增长的底层逻辑就是通过社交驱动+信任驱动来实现用户裂变,而效率驱动则使得整个裂变增长可以高速发展。只有效率驱动,没有社交+信任作为底层驱动力,裂变增长是无法启动的;只有社交+信任这个底层双驱动力,没有效率驱动加油,裂变增长也很难达到足够的高度。所以,裂变增长类的营销活动只要拥有上面这三个驱动力,其效果即使不能成为经典案例,至少不至于不及格。如图4-11所示。

图4-11 裂变增长类的营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