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营销这行,相信你也看过下面这种报告与分析:
很多行业分析报告里都在宣称,经过多年的浮躁和不成熟发展,现在的市场已经趋于理性;
很多营销人自称自己的产品是“典型”的“理性消费”;
很多人认为消费者追求的是性价比,中间商追求的是利润、挣钱;
大量的销售培训教材都是教销售人员如何跟终端老板算账、如何跟经销商算账;
一些食品企业认为,我的产品要做的是营养、健康、美味;
定位理论告诉我们,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第一,最容易引发消费者的购买;
一些倡导“互联网思维”的产品人在追求极致产品;
……
市场的“理性”,全让这些分析报告给说了。
请记住:市场从来也永远不会理性,勒庞在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之作《乌合之众》中的结论是:情绪化是群体行为的基础。
市场不会理性,只会用新的感性代替旧的感性。就像股市,永远都是贪婪和恐惧的交替。
给经销商算利润空间远没有赢得经销商信任有效;跟店老板算账远没有让他觉得你不忽悠重要。消费者也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性消费,你即便占领了消费心智第一,也很容易在消费者购买时候被放置一旁。
营销人最大的理性就是要认识到市场的不理性。
互联网时代,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容易,联系更频繁,导致市场的群体性特征更加明显,就是说互联网导致市场更加的不理性了。
没有哪些冷静客观的内容是能够在互联网上被引爆传播的,一个“极致产品”如果没有“情怀”的支撑,只是一个高成本的产品成果,如果它的“情怀”无法引起顾客情绪上的共鸣,也只是企业的自说自话而已。
以互联网内容传播为例:一个引爆的内容,不管是视频还是文章还是其它形式,都经历内容启推、裂变、扩散和热搜阶段,一定是情绪满满才能达到如此效果。一个没有情绪的内容,在启推阶段就会阵亡。
咪蒙的走红,是她痛斥全世界的直男癌和受虐女引发了宗教般的共鸣。
罗洋案唤起了大众的恐慌感,人们怕自己走大街上就被“嫖娼”了,还不明不白就死了。
凤姐火好几年了,年年都有人为她互撕。挺她的人看到的是逆袭,背后的情绪是对改变的期望和对社会上升通道变窄的恐慌;而批凤姐的人看到的是她“没底线卖丑”和“不择手段移民”,背后的情绪是对破坏规则者的愤怒和规则遭到破坏的恐惧。
看上去都是在说凤姐,看上去撕得很厉害,其实说的压根是两码事,互相不搭界。
这就像两个年轻妈妈聊孩子,两个人聊得热火朝天,你仔细听她们的谈话内容,发现都是这样式的:
“我儿子刚报了个培训班,班上……,我儿子可喜欢了。”
“是啊是啊,我女儿钢琴现在已经过八级了,上次考级……”
“嗯,就是,我儿子班上有个同学……”
……
两个人从自己家小孩入手聊,到培训班、学习成绩、个人特长、班级同学、老师,再到一日三餐、穿衣打扮,再到自己身材保养、各种八卦。
咋听是两个人在开开心心聊天,仔细听是两个人各说各的,说的内容根本就没交集。两个人一口气能聊上几个小时,事后,谁也不记得对方说啥。但这不重要,重要的两个人情绪都得到了释放,都很high。
这个情况可能有点极端,但实际上类似的对话才是我们最真实最普遍的沟通场景。
参加过很多企业的会议,就一个话题讨论,可能是一片和谐,连连称是,也可能是唇枪舌剑,剑拔弩张,但如果您仔细听讨论的内容,发现其实人人都在自说自话,很少有人能听得进别人的表达内容,有共鸣的只是能够支持自己立场的话而已。
所谓的支持和反对,往往只是情绪上的共鸣或者对立而已。所谓的内容传播,其实是只传播情绪不传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