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会议”是有特殊性、规定性的一对一交流。
目前能够看到详细论述“一对一会议(one-on-one meeting)”的唯一出处是在格鲁夫的《High output Management》(中文版译为《给经理人的第一课》)中,他对“一对一会议”的强调和论述让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经理人摸不着头脑。因为大部分经理人认为一对一不叫会议,而叫一对一沟通——例如,日常工作中自己和领导、自己和下属经常在一起,有事情就沟通一下。而且上班时间大家几乎都在一起,还要开什么一对一会议?
需要说明一下 “一对一会议”究竟是什么。
“一对一会议”是指两个人一对一、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不同的是,之所以是会议而不是沟通,是指两人交流的时间最短也需要一个小时(1~1.5小时是最佳时间),而且不是闲聊。
某企业中层说:“我经常和下属一对一开会呀!”当问他每次多长时间的时候,他说一般是15分钟左右。而“一对一会议”告诉我们,如果想要真正解决问题,至少要一个小时。该中层对此很不理解——他觉得和下属经常在一起开会,有些事如果需要一对一安排的话,有15分钟就能谈得很清楚了。另外,如果谈的时间一长他都不知说什么好了,两个人在一起大眼瞪小眼会很尴尬。
实际上,如果你和自己的下属讨论一件重要工作,十几分钟就说完了,而且自己觉得已经把这个事项的缘由、必要性以及后面怎么做说清楚了,甚至言之凿凿地说下属一定完全听明白了。这时候如果把下属叫回来,多数情况下,你会发现下属对你交代的事项只是了解了一个大概,他(她)还有一些没有说出口的疑惑。
对于下属而言,如果预期双方只有15分钟谈话的时间,下属只会说一些表层的想法或者问些简单的问题。只有当双方把时间期望值调高,谈话的节奏慢下来,甚至没什么话说的时候,下属才会调整心态,开始谈一些心里话或者问一些真正深入的问题(如果下属预期会议是一个小时以上,而且可以让他准备议题,他会提前准备好问题)。不用过分担心冷场,有时候冷场说明沟通氛围正在转换,这与人类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都有关系。
在会议时间之内,最好不要有其他工作打扰——可以找一个单独的空间,并将双方的手机调至静音。另外,“一对一会议”时间最好不要太长——如果超过一个半小时,人的注意力会分散、思考能力下降,效率随之降低。
“一对一会议“有着独特的召开模式。
“一对一会议”是下属的会议而不是上司的会议,一定要让下属来负责整个的会议议程——包括谈什么、怎么谈,让他来掌控全场,包括让下属准备会议地点,会议时间、会议材料、会议纲要等。这一点跟管理者平时的想法做法很不一样。这种独特的会议召开模式非常重要,很多管理者开会,都有掌控的欲望,习惯于自己才是主导者,由自己来引导话题、控制气氛。不过,在“一对一会议”上,管理者必须少说多听,让下属拥有这个会议,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下属会更加深入思考、更加主动、更加愿意把他(她)的想法和工作中的问题告诉你。
“一对一会议“有明确的对象和召开频次。
现在许多企业采用扁平化的组织模式,管理幅度很大,一个人的直接下属能达到十几个人,甚至更多。
这和我们从管理学书籍上学到的理论不太一样。管理学的经典教科书告诉我们,管理六到八个下属是比较恰当的——管理者的认知有限,管理下属的数量如果超过某一个限度,管理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管理幅度不宜太大。
但扁平化的组织模式又是怎么一回事?
扁平化组织的理论源头来自于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eter F.Drucker) 。德鲁克认为“我们怎么去管下属”、“我们对下属负有怎样的管理职责”才真正决定了管理幅度的大小。如果经理人的首要任务不是“带人”,而是完成某个项目。或者下属的职业化程度非常高,不需要别人带。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扁平化的组织模式进行管理——一个人管二十人、甚至管一百多人都没问题。扁平化管理的好处在于整个组织的层级减少,组织的反应速度随之加快。扁平化管理的劣势在于经理人和下属之间的联系频率降低、联系时间减少、培养人的难度增加。这也是今天的科技企业对“人才密度”概念更加关注的原因。
美国的奈飞公司(Netflix)对外标榜只招“成年人”。什么是“成年人”呢?就是无需培养,在心智方面和在技能方面都非常成熟的人。招进来之后,不用培养,直接拿来用就好。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也是一个例子。GE的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是德鲁克的粉丝,他是大型企业中第一个使用扁平化组织模式的企业家。为了提高敏捷反应的速度,韦尔奇把GE原来五层的管理层级削减到三层(原来的五层分别是总公司、区域部Sector、事业集团Group,再到分部Division,最后再到工厂),他把其中的区域部和分部层级一刀砍掉——这样一来,在外部环境变化加快的情况之下,GE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对用户需求的反应速度得到大幅度提升,这是GE成为美国利润率最高的大型企业原因之一。
所谓“带人”,是指经理人培养、教导、成就自己的下属、给下属赋能、提升下属各个方面的能力,让他成长起来。为此,管理者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在下属身上。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如果花在单个下属身上的时间是日常沟通再加上每周一次“一对一会议”,一名管理者能带六到八个人其实已经到极限了。
“一对一会议”的召开频次与下属的成熟度密切相关,即某下属对手头的具体任务是否了解以及有多少经验,如果他(她)经验丰富,每月一次即可,但如果他(她)经验匮乏,则需要每周召开一次。同一个下属在不同岗位上有着不同的成熟度,具体运用需要存乎一心。
表3:一对一会议安排
一对一会议安排 | |
人员 | 上司和下属,两个人 |
环境 | 安全、安静地场所、手机静音 |
频次 | 每周一次或双周一次,持续进行 |
时长 | 每次1~1.5小时,不低于1小时 |
准备 | 视议题情况而定 |
议题 | 议题有多样性,除“绩效目标”等固定议题外,其他议题由下属确定。话题不限于工作任务,还包括职业发展、能力提升和其他个人话题 |
方式 | 面对面沟通,双方自由发言。上司尽可能少说多听,采用教练式管理技术 |
工具 | 小本子:被考评人绩效表现备忘录 |
跟进 | 跟踪下属绩效表现,适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