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王之言,有其所为小而世意之大者,有其所为大而世意之小者,未可必知也。(出自《外储说左上》)
先王的言论,有的针对的话题很小,而在当今社会意义很大,有的针对的事情很大,而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很小,这事不一定能知道的。
学习先王,要先理解先王言语的本意是什么,那言语中观点的成立,背后有什么假设性条件?否则就会误解先王言论,照着去做也会闹笑话、劳民伤财。
同样,现在企业学习管理标杆,也须先理解标杆为什么是标杆? 如果它有道理,那么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如果它有效用,那么背后需要支撑的条件是什么?
案例1:宋人解书
古书上说:“绅之束之”译:反复约束自己。。宋国有个研究这部书的人,就用重迭的带子把自己束缚起来。别人问:“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书上是这样说的,当然要这样做。”
案例2:魏人读记
古书上说:“既雕既琢,还归其朴”注:出自《庄子山木》,意思是通过日常的雕琢修炼,以返璞归真。魏国有个研究这部书的人,一言一行都学习这句话,做任何事都讲求修饰,说道:“真是困难啊。”结果反而失掉了他原来的样子。别人说;“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书上是这样说的,当然要这样做。”
【解】: 雕琢是手段,是功夫,归朴是目的。若为雕琢而雕琢,则永不能归朴。
案例3:燕相说郢书
郢地有个给燕相写信的人,晚上正在写着,烛火不亮,就对拿烛的人说:“举烛。”嘴里说着“举烛”,信中也误写上了“举烛”。举烛,并不是信的本意。燕相收到信后却解释说:“举烛,也就是祟尚光明;所谓崇尚光明,也就是要选拔贤人加以任用。”燕相告诉燕王,燕王非常高兴。国家因此治理好了。治理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本意。当代被提拔的学者大多都像这类人。
【解】:
韩非子原意映射先王之言就像郢书,而后世对先王言论的解释,则像燕相(对举烛)的解说。
不明其中道理,望文生义地解释,即使侥幸出了好结果,也只是“瞎猫碰到死耗子”,不可重现的。